“绿野花迳,无限生机”
——记乌迳中学《花迳》文学社的成长历程
文学社,作为校园文学的一部分,是学校打造“文化场”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写作人才的苗圃,是造就未来作家的摇篮。在学校组建文学社,开展文学社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审美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9月,学校认识到了文学社对推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便开始指定老师专门收录、编辑学生作品,并经过酝酿、讨论把刊名定为“花迳”(意为乡村中一条花蕾绽放的小路),寓意:乌迳中学的农村学子通过《花迳》这一舞台检验学习、展示才华、书写青春,在乌中这一短暂的人生道路上“一路欢歌一路花”,逐步走向更为广袤的天地。
2003至2004年间《花迳》一共出版了6期,2005年,由于学校教师紧缺,编辑老师被抽调上语文课,《花迳》杂志暂停出版。2006年上半年又接着出版了3期。
2006年9月学校重组人员,完善了组织机构:聘请香港铭源基金会驻韶办事处副主任、韶关市五月诗社社长桂汉标和南雄市青年文学社社长李光利任顾问;黄国专校长任社长,负责“花迳文学社”的全面工作;童惠洲老师任副社长,负责策划、组织、落实“花迳文学社”的日常工作;朱兆林、赵军、陈敏敏老师任编委,负责文学社作品的批改、编辑;沈荣金老师负责校园网上《花迳》文学的编辑工作;李云龙老师负责印刷。组织机构完善的第二天,《花迳》文学社的日常工作就开始步入了正轨……
在复刊初期,由于成员们缺乏办刊经验,从文字录入到编辑,从版面设计到装订发行都在一路摸索、改进中艰难前行,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花迳》的编辑工作,指导老师们除了要完成每周十几节课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尽可能的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对《花迳》的编辑工作,有时为了完成某一篇文章的编辑我们常常加班到深夜;为了校准每一篇文章,我们几次把饭端到办公室电脑桌前;为了完善《花迳》杂志封面封底的设计、装订,花迳文学社全体成员利用休息时间群策群力、出谋划策。没有专门的装订设备,我们靠自己的双手一一张张分拣、排序,再用浆糊粘牢,用风扇吹干,最后用石头压平整……
2006年10月,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花迳》校刊第10期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了师生面前,接着第11期、第12期……《花迳》文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师生关注,并在师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同时,我们借出版发行之机,对全校师生进行大力宣传,广泛征集意见,不断提高《花迳》的办刊质量,每月定期发行一期《花迳》。
2007年3月,在黄校长的提议下,我们筹备在全校学生中发展“乌迳中学《花迳》文学社会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策划、组织、报名、考核,首先确立了自愿参加文学社会员的学生名单(32人),并填写了会员登记表,然后召开了成立大会。在会上,制定了社规、社纪、章程和活动计划,明确了文学社的宗旨和任务。最后,鼓励社员积极向社刊投稿,按计划依章活动,激发全体社员的参与热情。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文学爱好者的参与下,《花迳》文学社正健康、向上的发展着。
今天,我们的《花迳》文学社有了自己的组织,自己的刊物,自己的会旗,自己的活动计划。会员已经扩展到200多人,下设编辑部、宣传部、发行部,并通过竞选选出了各部门的部长、副部长、组织委员,逐步形成了一套分工明确、层层落实的管理体系,与此同时,《花迳》的编辑、出版工作也开始慢慢过渡由各部门分工合作完成。课余时间,社员们通过走出课堂,了解社会。在深入社会的过程中通过采访敬老院老人;开展文学创作交流活动采写报道,既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与风采,又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增长了见识,增加了社会阅历,提高了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激发了社员们强烈的学习热情。花迳文学社已成为莘莘学子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朋益友。
艰辛的历程,执着的追求,换来了可喜的成绩和社会团体的广泛关注:2007年2月韶关市《红三角》报刊专版发行了我校花迳文学社同学的作品;2007年3月,韶关市“五月诗社”作家们莅临我校指导《花迳》工作;2007年5月7日,香港铭源基金会驻韶办事处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韦丘、桂汉标先生一行莅临我校为《花迳》文学社社员们开专题讲座,韦丘老诗人还给《花迳》题词:“绿野花迳,无限生机”;2007年5月,《花迳》文学社与中国小记者站顺利接轨,成为了一个培养未来小记者的基站。2007年11月,文学社会员揭月琴同学的文章《野菊花》在国家级报刊《中学生》中发表。至此,《花迳》文学社掀开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在书声琅琅、人才济济的乌中校园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尽展“花迳才子”的风采,青春的火焰,在校园里升腾绽放。
三年的风雨砥砺、三载的春华秋实,数百名“乌中学子”在“花迳”路上锻炼成长。回首“花迳”历程,艰难而辛酸;展望“花迳”前程,锦绣又瑰丽。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可以放弃许多的许多,但我们绝不会放弃梦想;我们可以忘记所有的所有,但我们却不会忘记努力。我们可以信心百倍地说:《花迳》文学社的全体成员永远不会令它的关注者失望。
乌迳中学《花迳》文学社 童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