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1500字

2024-06-0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指导学生正确经历作文过程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文是一个什么过程呢?简要地说,即收集素材——构思——写作——修改——享受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收集作文素材一般是回忆往事或想象的过程,构思是处理素材的过程,写作是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过程,修改是改进表达的过程,享受是教师点评——评价激励的过程。

在这个“作文五部曲”的过程中,构思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然而却往往被老师们忽视。为什么?有些老师是因为自己不爱好写作。一旦缺乏写作的甘苦经历,当然是很难指导学生的。还有一些老师是没有注意到孩子常犯而且头痛的错误。孩子们初学作文时,常常是想一点写一点,边写边改,写一会儿,觉得不好,又删改。十步九回头,这样就破坏了自己的心情,把自己折腾得头晕脑胀,精疲力尽。这种“十步九回头”的写法是写作的大忌。综观作家行文,大多是想好了再写。鲁迅先生在写作之前,总是泡上一杯咖啡,点上一支烟,坐在藤椅上,静静地想,静静地想,直到把一篇文章从开头到结尾,几乎每一句话都想好了,才开始写作。写作时遇有写不出来的字,就先用别字代替,以免打断了写作思路。稿子写好后,至少存放两三天,待情绪“冷却”后,才拿出来修改,对于可有可无的字、词、句和段,一律删去,毫不可惜。从保留的鲁迅手稿来看,改动的地方不多,原因就是鲁迅先生“意在笔先”——思考的成熟。这应当成为我们构思借鉴的样板。因此,我们要指导孩子们列一个大致的提纲,如文章思路,重点段落,详略安排等,最好是基本能从前至后的把想好的内容说出来。这就为写作打好了“腹稿”,现代著名作家艾芜曾经说过,写文章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要想好了才下笔,这是非常恰当的比喻。

另一个被孩子们忽视的过程是修改。学生初写作文不修改,他们作文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作业,在他们看来,作业完成了便可以玩耍。至于修改,那是老师的事。可是叶圣陶先生说过:我发现十几年来,辛辛苦苦地修改作文,所得到的结果是徒劳无功。因此,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必不可少。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读背一些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和关于修改文章的名言警句,如让学生提高认识,理解修改是写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给学生提供“好作文的标准”,让学生对作文的优劣有一个判别的标准。三是提供一篇批改的例文,然后让孩子们对照例文进行自改、互改。最后,才由老师改,并给予评语。

最后一个过程是享受点评。为什么说是享受呢?我们知道,农民辛苦地种田,有收获果实的喜悦;工人辛苦地做工,有收获薪水的喜悦;商人热情的销售,有收获利润的喜悦。学生冥思苦想地作文,为什么就不该有享受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呢?所以我认为教师点评作文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增强信心、享受成功感的过程。我有一个同学,看我在报上发表文章,受到影响,也尝试写作,但他后来放弃了,为什么?他说他投了六次稿,一次没刊用,懒写的了——对于一个成人来说,没看到成果都如此,何况孩子?所以,教师的点评,要让孩子得到表扬的快乐;举行作文展览,让孩子得到羡慕的快乐;推荐学生作文发表,让学生体验受人敬仰和获取成功的快乐。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作文的欲望。可以说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就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她追求欢乐,就会想方设法地写好作文,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筑起创造欢乐的平台。反之,如果学生的作文得不到肯定,信心得不到增强,那对他来说,就是打击。孩子极其脆弱的心是难以承受打击的。我们如果把点评课上成学生渴望的课,那就证明了你的课是成功的。

学生有了正确进行作文过程的经历,就感受到作文是一个活跃思维、提高认识、享受快乐的过程。反之,学生在作文时误入歧途,自我折磨;在点评时信心受挫,情绪低落,就会厌烦作文,把作文看成是头痛的事,从而就会产生怕作文的情结。可见,让学生正确地经历作文的过程,显得多么重要。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