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们小区的看门人。花白凌乱的头发,干枯褶皱的皮肤,浑浊无神的双眼,“千沟万壑”的脸庞,这就是他的一幅速写,充满了沧桑的味道。
他约莫七十上下的年纪,总爱穿着深蓝色的布褂,陈旧的黑布裤,还有一双“亘古不变”的老布鞋。每天,他都骑着那辆“古董级”自行车,在小区里悠闲自得地晃来晃去,此情此景,和周围的豪华轿车,时男潮女,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出奇出格的是,有天中午,我放学回家,看见他正坐在一张枯旧发霉的藤椅上,戴着老花镜,津津有味地看着什么。走近一瞧,原来是一本已经发黄卷页的《毛主席语录》!而他脚边的方凳上,那台“风尘仆仆”的小收音机里,正起劲地放着《东方红》《十送红军》《映山红》等老歌。目睹着眼前这滑稽的一切,我真是哭笑不得!
他亦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小区里,每天人来人往,欢声笑语不断,而他,却始终是陪衬,是一片灰白的底色。每次看见他,都是一个孤寂单薄的身影,微微佝偻着背,伸着头,卖力地做着分内的事,神情平静而淡然。有几次,与他短暂的目光相接中,我似乎从中看见了,深深的落寞和自卑。他,像是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古旧、沉默而又卑微,与我们之间,隔着一段长长的、飘渺的距离。
平平淡淡地相处了几年,我和他早已面熟,却不曾说过话。然而,一个月前的中午,我正准备去公交站台坐车上学,他却在身后急急地叫住了我:“嘿,小家伙!”我有些吃惊,迟疑地转过头。只见他的脸上,洋溢着一种少有的柔和的神情,深深的皱纹也微微舒展着,原先无神的目光也清亮了许多。我疑惑地注视着他,有些不知所措。好在他并没让我等多久,便简洁干脆地问道:“这几天,你好像晚上十点多才回家呀?”“嗯。”我点了点头,解释道:“今年上高中了,学习紧,每天都要上三晚上到十点十分呢。”“那你不就得每天都从小区的大门绕道回家了吗?”(小区的小门,就在我家所在的单元楼门口,但是按规定,每晚九点半就关了)“是啊,路挺长,天又黑,真像走迷宫似的。”我稍稍调侃地答道。他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那天晚上,下起了入秋以来的第一场雨。秋风瑟瑟地挂着,卷席得枯叶纷飞,夹杂着细密的冷雨,萧萧而下。我拉了拉毛衣的领子,走下颠簸的校车,走进了苍茫的雨幕。突然,我愣住了——他穿着破旧暗淡的军大衣,撑着一把黑色的老布伞,在那凄风苦雨里,好似站成了一尊雕塑。看见了我,他的脸上顿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仿佛一朵盛开的菊花,一叠声地说道:“好好好,总算等回来了。从今天起,别从大门绕道了,爷爷每晚准时给你开小门。”一边说着,一边慈爱地拍了拍我的肩膀。他手上厚厚的老茧刮疼了我,但是我却没有躲开。一股暖流在我的心里,潺潺地流淌。
从那以后,他每晚十点半都来为我开小门,从未间断,风雨无阻。每次,漆黑的夜幕中,远远地看见小门边,那抹昏黄柔和的光亮,我的心便会被暖暖的感动填满。
渐渐地,在日复一日的微笑和闲谈中,我发现了他的善良,他的真诚,他那颗金子般的助人之心。他低下的社会地位,寒酸古旧的穿着,自卑孤僻的性格,似乎不再那么刺眼突出了。我们之间,心灵的距离在不断缩短、缩短……
然而,不久之前,他却突然不告而别。但是,新来的看门人却因为他的叮咛,仍旧延续着那温馨的“夜晚的守候”。新来的看门人告诉我:“老人的腿在插队时烙下病根,旧病复发,回家静养去了。”我又问:“他那么老的年纪,该享享清福了,怎么还出来做事?”新来的看门人又说:“老人的两个子女都下岗了,他一心想给子女减轻点负担,于是就自己到小区物管来找事做了。”我听后,良久不言。
此后的一段时间,我总会习惯性地,寻找那个骑着老车的身影;每次路过他曾经值班的小屋,我也会停下匆匆的脚步,投去我敬意的一瞥。
原本以为,人与人之间,隔着万水千山的距离。
不曾想,因为有爱,距离便不复存在。
时下,已是晚秋,小区里的菊花,盛开得绚烂而忘情,我相信那定是张张灿烂的爱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