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中国何时纳英语为课程,只是很小就知道英语很重要。初中时的第一次接触了肤浅的英语,之所以说肤浅,是因为我学了三年,学的只是语法、重点、考点、单词;学的是枯燥乏味的做题行为。结果就是毕业时,我说不出几个句子,不知道西方文化。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势必会造成这样。可我知道努力,知道努力地死记硬背,知道努力地做题,努力地考试。一切都在努力,可不知为什么,我见到字母就头昏脑胀,不知所以然了。后来还是没能减少英语考试后被骂的命运。
先前,老师对我们说过,任何人都得学习,为“出名”而不折手段。也许这样,市场经济的今天盛行补课风,什么什么班在一排上排列着,于是乎,便出现一个小时前A门进,现在B门进,一个小时后C门进。补课变成了我的家常便饭了,似乎听起来这很惨?其实,补课才是我唯一的放松时间,那时麻木地与同僚聊天,共同讨论着这些语法题的答案,消磨着时光。就这样,完成一个补程的我不知老师讲了些什么,只知同僚的命运也悲惨。不用我说你也知道,这样的补法,我只补一次肯定是不行的,只有一次次的进补班大门。经过几次补程后的我率先解放了,不是因为我的英语考试成绩提高了,而是因为我的成绩止步不前甚至有些后退,再加上老师说为了不影响自己补班的声誉,也让我提前走人了,谁叫今天市场经济呢?
今天的我依然对英语九窍不通,只通一窍。老实说造成这样的原因,只有印象派的话才能解释清楚,这名言很简单,说的是“左耳进,右耳进,不知道说了什么,只知道还有26个字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