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定论,我们会完善自己的观点,并不断学习。 早一些年我在读博的时候就看过这本书,那时一心去应付考试了,没有认真的去拜读它。直到10月15 日,我们的财商教育首届训练营培训班结束会上,华银资本集团执行总裁杨凯铭问有哪些学员看过《货币战争》的?回来后我就一直想看这本书,最近在彭总办公室见到,我才认真的看了,感触颇深。
《货币战争》的内容绝对具有震撼效果,这种效果就好像某个从来不读或很少读现代诗的人,因为偶尔读到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而爱上了诗歌一样。为什么你不知道美联储是私有中央银行?为什么华尔街风险资本会选中希特勒作为“投资”对象?为什么美国总统遇刺的比例高于美军诺曼底登陆一线部队的伤亡率?我想,这连续三问,先不去管成立与否,仅就提到的内容而言,大概也足可以让一个经济学家一晚上思考而睡不好觉。《货币战争》中这样写道:“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年间,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
他们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可以说,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
通过描绘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这本书描述了对金钱的角逐如何主导着西方历史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分配,通过再现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在政治与经济领域不断掀起金融战役的手段与结果,告诫人们警惕潜在的金融打击,为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做好准备。这些,岂是“惊心动魄”四个字能够形容的呢?书中详细的描述,即使在一场国际顶级辩论赛中,也会成为最为强有力的辩词之一。下面简单谈几点《货币战争》一书给我的启示。一 关于美联储是私有中央银行的说法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1988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人类三项最伟大的发明是:火药、轮子和中央银行。考虑到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人们关注美国中央银行,也就是美联储便再自然不过了。
《货币战争》一书最有争议性的一个判断,在于给出了这样一个说法:美联储与其说是一家公共机构,不如说是一家私人银行。这样说的理由如下:美联储的股东是私人银行家,十二个大区的美联储地区主席由这些股东推举,并且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相当一部分委员又来自于这些大区主席;尽管美联储主席由总统提名国会任命,但美国货币政策的真正决策者还不是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而是根据《美联储法》而成立的美联储政策顾问委员会,且后者的成员则是清一色的私人银行家。美联储是一家私人银行的说法造成了巨大冲击,并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许多人习以为常的认知。
颠覆常识的东西通常也是争议较大的东西。实际上,在讨论美联储时,书的作者在细节描述上还是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推敲的余地,至少有些故事没有讲得很完整。事实上,美联储只是在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是纯粹私人银行性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美联储总体而言还是在执行公共职能。另外,美元钞票由美联储的十二个地区委员会印制不假,其私人股东按年分红也是事实,但是印量多少、股息高低等等,又都是被严格规定的。再有,印钞所得的铸币税收入,绝大部分都给了美国财政部而并未流入私人股东之手。在所有这些细节中,容易产生误解的关键点在于美联储与财政部的关系。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私人”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二 关于金本位与美元波动黄金,这一非同一般的贵金属,由于具有了稳定性,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等特点,过去的岁月里一直被认为是“最终的货币形式”,这种观念深入人心长达几千年,即使在纸货币出现以后的很长时间,黄金依然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很重要的一点是,黄金作为货币不会像纸货币那样可以被货币发行机构(各国央行)“任意地”按数量地发行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金融信用体系被建立和巩固,促成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确立:1944年7月,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国中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机构自1947年11月15日起成为联合国的常设专门机构。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这一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确实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己无法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一点是:它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当美元这一纸货币的发行量很大,远远没有等值黄金能与之相对应的时候,“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这一根本命题即受到了严重挑战。当1971年8月传出法国等西欧国家要以美元大量兑换黄金的消息后(据说当时由于数量太多,他们是用几艘军舰来搬运美元的),美国于8月15日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协定》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同时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
我们可以看到,纸货币的(极度)过量发行,就更说明黄金储备(现在还包括石油,各种珍贵矿产资源等储备)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约600吨的黄金储备量还不使是我们高枕无忧,因此,存放流通的不便和国际金价的波动不能成为我们不必增加黄金储备的理由。 / 当然,纸货币的监控如果拥有国家强大的机器保障的话,也可以变得坚挺一些,就像二战之后一段时间的美元,这是与国家经济快速科学发展离不开的。比如人民币,虽然它面临着国际社会的压力和经济全球化这一“可怕事物”的威胁。三 关于超前消费有人说,现代不少人的生活是:睡昨天的觉,干今天的事,花明天的钱,在这里只简单说一下超前消费。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每个家庭的平均信用卡数量可以达到13张,超前消费已经成为美国的基本消费和生活观念。我不知道在金融危机的今天,是不是还有很多人乐于讲——中国和美国老太太买房子的故事,但是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美国13万亿的GDP已经不太容易保证高达48万亿的消费,奢侈的生活,连年的战争,也足以使美国负债累累,超前消费,也总应该有个合适的监管和起码的限度。经济全球化的几天,美国的问题早已成为世界的问题。试想,一个人总是借钱花,不断更新巨额白条(据统计,世界虚拟资产总额超过350万亿,谁又能保证这不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泡泡(金融泡沫)呢?),甚至连利息都负不起的时候,却仍然锦衣玉食,让发展中国家的人们看都了,又会怎么想,华尔街的“天才”们是该好好“面壁反省”一下了。就像温总理说的那样,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很重要。
四 信心是金融乃至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实,不管是黄金也好,白银也好,或是其他的,之所以能有“货币的性质”,其实从一个侧面说也是人们信心的反映,因为其具有良好的性质,所以人们信任它们,愿意使用它们作为货币,就像当年美元无比坚挺的时候,不少人一度以持有为安全货币的标准,人们对于美元充满信心,愿意较多的使用它,但其实,这是有人为因素“诱导”人们对美元产生信心(关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中已经谈到)。同样的,对于股票,期货,国债,当有强大的利好因素促进使之良好高速增长,利润丰厚,特别是人们开始尝到一点甜头的时候,就会对其产生和强化信心,这种信心不断强化,其威力会对这一领域的“发展”产生不可比拟的巨大推动作用——信心,使得数量可观的现金流开始持续发生“定向运动”。
但与此同时,大大小小的金融泡泡(泡沫)就很有可能被某些大机构公司银行等单位“吹出来”,这时候,人们的信心就很容易被“利用”了,直到泡泡有一天破了(大多数情况下,这一天到来是早晚的事),于是再“诱导”人们在其他他们希望的领域里产生和强化信心。当然,这不是我们很想看到的,也不是每次这样的“诱导”都会成功,越来越大的金融市场越来越难被某些“精英”和“有实力的”单位联合体所控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同时,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也会使得金融监管逐步得到应有的强化。
但可以肯定的是,信心的巨大威力大概没有人会比投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更清楚了。我相信,随着社会的一步步发展,人们的信心建立与强化也会更加理智和清晰,金融判断力和风险“免疫力”也会得到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