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兮忙兮奈若何(转载)800字
2024-11-01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了。河南巩义发生19岁青年用汽油烧杀幼儿事件,至现在十四人受伤,幼儿十三人,一名教师。又是一起轰动全国的恶性校园安全事件。
学校、学生屡屡成为犯罪分子作案的对象,全国通报的加上未公布的已经相当多了,其原因我想不外乎学校单位的特殊性,学生对象的特殊性。学校作为教育场所、文化的传播地,人们认为应当是讲重仁义、讲博爱的场所,对教师的要求是为人师表、文明礼仪在先,因此,在这里进行的犯罪往往容易得逞,师生毕竟与社会上的人是有区别的,他们的反抗能力相对较弱。另外,学校也往往是一个闲杂人等都进得来的场所,君不见有家长被门卫拦在校门口时那种气势汹汹的样子吗?口中骂骂咧咧,甚是难听。虽然学校有各种完整的完全防患措施和预案,但也往往是防不胜防,有时因为一些特殊情况,家长自由出入学校的情况还是非常多见的,各地学校都是如此。想来学校毕竟不是行政、公检法部门,哪有不让人家家长进来见孩子的道理?人家说“我到县委县府都可以自由出入,进你们的校门就不行了?你们真是比县府还威风啊?耍什么样呢?”还常常可以听到校门口的门卫、保安或值日值周教师跟家长或社会人士吵起来的,每个校区都有,每个学校都有,每个镇街、市县都有,每个省都有。法律上规定学校要负起学生安全的全部责任,那学校自身难保,又何以保生呢?一次,我校一个校区的教师竟被无礼取闹的家长在校门口打了巴掌,真是天下无道了。让公安来调解吗?这种小事他们还不值得来做工作呢,何况这种事到后来谁也不好说,谁也说不清了,人们倒还可能说“肯定是老师不对,否则家长怎么会打他呢?”如此逻辑,让人汗颜。110呢?“顶个屁用!报案跟没报差不多!”有人说,“在路上遇到真正的歹徒,逃都来不及,公安的形象早已打折,人多的时候还能顶一阵,人少的时候谁敢上?在平时的时候只要不与匪徒勾结就已经差不多了。你们能私了还是私了吧。” 遇到穷凶极恶的歹徒,保障从哪里来?一般是没保障的。当歹徒冒充家长混进学校找学生,当刀架在学生、老师的脖子上,当枪对准手无寸铁的孩子,当手雷朝向惊恐的人群,谁都无法控制。不过,我们在平常的时候,有困难找警察还是没错的,一般学校里有什么问题都是能够及时解决的,至少在我们是如此。
当然,各个学校越来越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安全教育天天挂在嘴上,不仅是从制度上杜绝学生中途离校、被亲戚朋友接走等情况,而且还在时时刻刻都将安全当作大事来抓,学生在学校一星期除了三节体育课中的几分钟跑步是没有奔跑的权利了的,处处将危险消除在隐患状态。尽管如此,校园安全还是防不胜防,学生之间有不守纪的引发事故,学生个人有不注意的发生意外等等,还有校外不法人员的时时盯梢,真让人觉得学生的生命安全有时需要引起相当重视了。校园外的安全也同样成了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如行走安全、个人防卫、危险求助等,但被小偷发现后绑在楼道上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虽然这事发生在校外,但同样让人胆战心惊。
学生的生命安全要靠每一个人来关注的,特别是我们的所有老师、家长以及社会上的有识人士。现在,学生的所有活动、学习,包括上下学、乘车、外出等等都在大人们的监护之下了。因为他们没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了,比起生命来,所有学习都显得太轻。在中学生的上学路上,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幕幕这样的戏: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勒索,少则几块,多则几十上百块,有时被恐吓、诈骗,甚至有时被抢劫,高中生有,初中生更多,小学生也有,而且大多是些思想、行为不良学生,往往在路上行人不多的地方实施,甚至在一些街角或小区的拐弯处等等,利用被害人的恐惧心理来实施这种行为。而且这种现象也是早已存在的,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就有见闻的,从小到勒索几根皮筋、骗取或索要小物件,大到要胁其偷家里的钱来“孝敬”他玩游戏等,屡见不鲜。这似乎够不上校园暴力,也谈不上社会安全问题,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发展,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一步一步的扩散去,勿庸说,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情况,只是我们的老师们、校长们、教育局的领导们并不知情罢了,一些名优学校,包括重点初中、重点高中的学生做这样的事的相当多。
另一个安全问题则是现代学生的自身社会安全了,这在中学生、职校生等的身上特别明显,既能制造借口,又会获得信息,自己不控制不约束自己,在社会上越滑越远,谈不该谈的东西,做不该做的事情,自己失去了控制能力无法自拔,社会家庭又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还以为孩子在学校念书很辛苦,不断地为他们创造和提供物质条件、经济条件。
让我们再回到河南发生的那一起案件上来,我们除了探讨学校该如何加强防范以外,我想也应该来想想是什么引起了那么19岁的青年做出如此举动的。是心理!!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不仅是文化科学的教育,更是心理健康的教育,一个貌似平和的青年,我们无法知道他内心深处的独特感受,一个平素忍气吞声的孩子,一旦作出举动来很可能让谁都想不到。这就是发人深省的心理问题。当那个青年心理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便把怨恨通过压迫弱者来渲泻,一种压抑一旦爆发的力量是相当巨大的,有时甚至连任何防范措施都无法防范的。所以,我觉得要减少这样的事件的发生,我们还是要更多地转变这样的人,疏导他们的思想习惯,多作沟通交流,多让其树立起信心,并充满生活渴望。同时,像那个青年的心理还体现在他的耐挫能力较差,为一点小困难、小矛盾而想不开,做出怪异的念头。
生命是最可贵的,唯有生命,才可以创造和衍生出其它一系列的事物,倘若没有了生命,一切都不会在个人身上再有意义,唯独对他人、对社会会产生一些影响,但对人生来说,失去了生命,也已失去了所有。保护生命,人人有责。从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表现去体现。
(时2006-5-10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