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一个身着白色衬衣,鲜艳的红领巾在胸前飘扬的女孩,或自豪地站在比自己高出许多的大人面前;或背着书包跑跳在田间小道;或跳跃在上下飞舞的长绳中间;。。。。那份美还有什么可以替代!然后,我无缘,上面的场景不过是一个女孩儿儿时的梦想,
人生旅途中,会邂逅很多的宣传画。我影响最深的,是一张队旗下敬礼的少先队员画像,那红领巾到现在还一直耀着我的眼,它美得摄人心魄,让我感受到了至高无上的尊严。
我是一个奔50的人了,多年来,一直想为红领巾写些什么。可是,生就被动的个性使我一直没有动笔。今天,是偶然得知了有这样一个征文活动,我仿佛是找到了感情的宣泄口,竟然决定主动去参与这个活动了。但找来“通知”一看,却不知道自己用哪个身份来参加好了。曾经的少先队员吗,我那时侯参加的可是“红小兵”;少先队辅导员吗,我想说的主题好象也不对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的话题与红领巾密切相关,至于什么身份,却放在一边吧,不然又要半途而废的。
我是1970——1975年上的小学,那时侯,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就是背“老三篇”和用仅认识的几个字歪歪扭扭地写大字报。也许是我胆小不主动,也许是我记性比较好。反正,大字报我是不去写的,“老三篇”倒背得很不错。除此之外,不管别人怎么学习,课本上的所有题目我是一定要认真负责做好的,使我的作业成为了同学们抄写的样本。所以,那时侯几个难得的“红小兵”的评比名额,我是当之无愧的。当时的红小兵标志,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约3*7厘米的一块红色的塑料牌牌,上面有“红小兵”三个金字,当时,能得到它,可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但是,我还是有些遗憾。因为,小小的心里不知从哪里知道,以前是挂红领巾的,那红领巾才好看呢,换了这个一点也不好看。(好象那时侯我脑子里就有那张宣传画了)
粉碎“四人帮”后,“红小兵”又改叫“少先队员”了,恢复了带红领巾,可这已经没有我什么事了。让我如此向往的红领巾,就这样与我的少年失之交臂!
我如今是一位老小学教师了,做过多年中队辅导员,红领巾并没有离开我很远。但每当孩子们掂起脚为我挂上的那一刻,我还是会恍惚进入过去的梦。但毕竟无法投入地去体验那时侯的单纯和美好了。红领巾——它成了我解不开的情结。
现在,每个孩子一上学就都挂上了红领巾。一开始,那股兴奋劲也是很能让家长联想到自己童年的激动或向往的。但时间一长,看到孩子们皱巴巴、脏兮兮地缠在脖子上的红领巾,不知道会想些什么?我看到的现象是,忘带的渐渐增多,家长埋怨的也不少。面对这些,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痛,仿佛心中的美被糟蹋了一般。曾想过好多种方法:教孩子们怎样叠平整;教孩子们如何系好看;教孩子们怎样洗晒合理;告诉孩子们怎样搭配衣服颜色悦目;怎样配合服装的领子更妥帖;。。。。。。自认为够具体、可操作的了。
可是,许多客观的根本问题不解决,我这些治标的办法又能有多少效果呢?也不能一味的要求孩子啊!我们提倡人性化教育,应该为孩子想想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各级机构为了便于管理设计的挂在脖子上的这个那个牌牌(有些还有家里的钥匙);生活条件改善,带给人身体尤其是脖子部位的肥胖;服装颜色和款式的丰富多采,红领巾不但不象我小时侯那样鲜艳,而且都成了脖子上的累赘;而且,商贩为了利润,制作的红领巾从材料到规格都不合要求。挂在孩子们胸前的红领巾其实真的没有什么美感可言了,必要时拿来做抹布、做绳索恐怕成了目前红领巾最实惠的用处了。我们说“红领巾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这话时,心里实在是有些尴尬的。这样的红领巾的现状,对孩子们的教育意义谁还敢抱多大的希望啊。
我也曾在相关工作会议上提出过这个问题,建议不如平时不要求带,在重大仪式或活动时拿出来鲜艳一下,求一个物以稀为贵的心理,让孩子们在心中珍惜这红领巾。大家虽然也认可我的说法,但有关章程上要求天天佩带红领巾的条文,使得谁也不敢擅自去逾越。
因为红领巾的情结存在在我心里,所以关于红领巾的思考我也从没有停止过。今天,我是一鼓作气写下了上面的这些文字。性情中人,乃一吐为快之徒,只希望我的文字能让人看到一颗垂垂老去的爱孩子的赤诚之心。至于能否获奖,还要看是否契合了征文活动的主旋律,一切无所谓了。多给孩子们些关爱,多给孩子们创造些美好的向往,让孩子们的成长少些遗憾!这是作为一个从遗憾中一路走来的老教育工作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