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月亮必然曾经是这样的:在金黄涌遍的田野,在无人知晓的篱笆院落,在空旷深邃的山谷,在落叶的每一条干竭的经脉,清晰明亮的圆月都将皎洁的柔光洒满每一处。然后在照过了游子的独影后,跟着他的笛声,不舍的把自己的情意拖走。
中秋的月亮必然曾经是这样的:它饥渴吮吸来自太阳的光芒,但又不同于太阳,它喜欢在八月十五这个特殊夜晚把自己绝对的完美与圣洁呈现给人们。这雪做的月灵动地跟着诗人的节拍起舞,跃过一个又哟个秋意肆虐的山头,舞遍一汪又一汪明净泛黄的潭水。从阳关的西北到诗人手中的金樽。幽幽地一阵风起,月色便乘机把一切都攻陷了。
而关于中秋赏月的由来,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人,词人之前,在汉书之前,一个秋天磨蹭到了一半,圆月敲开了千千万万的窗户,劳作了一天的人们,舒服地躺在小炕上,透过半掩的橱窗惊讶地发现,今晚的月是这么美,这么圆。长年在外的游子思乡情意倍增,决定在这个奇美的月夜,送上对自己年迈双亲的祝福。当人们快乐地围在桌前即将昂首赏月时,意外地发现,寂寞的嫦娥早已从广寒宫飘然而来,将一种叫做“月饼”的东西送到了桌上。他们决定就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欣赏头上丰盈的月。
候鸟又开始南迁了。一刻不停,八字排开。但在中秋之夜,它们无奈的加速飞行。因为月的圆,让它们想起了自己的亲人们。它们不会发出嘶鸣或哀号,因为怕影响了身下团圆和睦的情调。只是在向南飞的同时,用余光恋恋地盯着和美的月光。
至于所有的花,所有的树,都不禁为美月垂下了头,不作语了。而真正懂月的井水则八美月揽在怀里,仔细欣赏。
中秋的月亮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过白烟与白烟重叠的厚气层,我想迎接那徜徉在远处的中秋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