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之夏,夜之田野,蛙鸣如鼓,起伏如潮。它是风调雨顺的象征,它是丰收年景的预言,还是农家祥和的福音。然而,在人类的历史长河进入公元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曾经在静谧的稻花香里叙说丰年的蛙语,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远去……不!这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天籁,不应该从我们身边消失。于是,我开始了一次绿色寻蛙之旅。
第一站:西江月站
时间:800年前
地点:江西上饶黄沙岭
满怀憧憬,竭力打开听视器官,一路寻蛙而去,沿途千余里,未听得有“蛙声一片”。于是,穿过时空隧道,来到800多年前的上饶城西黄沙岭,与南宋著名词人辛稼轩一起分享乡村特有的“稻香蛙鸣”。
夏末秋初,日落黄昏后,习习的晚风吹散了灼热的暑气。小山前,竹林边,三三两两的农舍袅袅升起缕缕炊烟;小溪旁、池塘边、田野里,一层轻纱似暮袅娜升腾。一会儿,月亮从树林边升起来,朗朗的照着大地,给溪水留下一地粼粼波光。林子里的鸟睡意全无,拍翅离巢,绕树翻飞。一些不知名的草虫发出嘶嘶的鸣叫,而此时真正称得上夏夜主旋律的,当数充盈耳鼓的蛙鸣了。无边田野,此起彼伏,混和着稻花的香、泥土的味、轻拂的风,扑面而来,其心旷而神怡也……
第二站非故人庄站
时间:二十一世纪初
地点:南方某市城乡结合部
这里,是城乡结合部;这里,一大片农田停止了耕种;这里,新规划的工业园区建设开工了。
机器轰鸣,人头攒动。打桩机拼命地往地心里钻,挖掘机疯狂地刨,来回奔忙的卡车,乐此不疲。在坚实庞大的现代化工具面前,一切庄稼、虫草、树林、乃至田园房屋都显得极其弱势。
在干涸了的池塘边,几个农民工围在一起,我也凑了过去,见已被挖掘机剖开新面的石罅处,有一只青蛙蹲坐在那里,无精打采的,耷拉着脑袋,凸出的眼睛半眯着。这只可怜的、孤单的、无奈的青蛙,我怎么也无法把它与“稻香蛙语”联系起来,只有绿色的皮肤和起伏鼓动的下颏,让我想到了“自然”与“生命”。
突然一个农民工猫身下去,捉住了。他说:“我小时候老尿床,我老爹给我捉了百十只青蛙炖汤喝,没想到奇迹般地不尿床了,一觉可以睡到大天亮的。”另外几个附和着笑了一阵。他又说:“青蛙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即使用滚烫的开水将它的皮蜕掉,它的灵魂也能完成一系列跳舞的动作……”此时此景,我听不下去,也看不下去,空怀恻隐,却爱莫能助……
第三站绿色营站
时间:1996年夏天
地点:滇西北原始大森林
来到云南德钦县,那里崇山峻岭,森林茂密,那里还栖息着200余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可是,在1996年,这片仍坚守着生态使命的原始森林,却面临遭到砍伐的厄运。当然,也意味着200余只滇金丝猴难逃此劫。为此,一群热爱大自然的年轻人在环保作家唐锡阳的带领下,踏上赴云南的征程,这就是中国第一届大学生绿色营。也正是这一届大学生绿色营多方面的努力,最终保护了这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挽救了200余只无辜可爱的滇金丝猴。
啊!勿需再行,勿需再寻,有了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绿色营,就有了一片又一片的原始森林得到保护,就有一批又一批的野生动物少遭一劫。只要环保深入人心,只要人人参与环保,何愁只在一首《西江月》里才能“听取蛙声一片”呢?
啊!勿需再行,勿需再寻,和“绿色营”一起上路吧!
——田园深处有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