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1200字

2025-01-21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徘徊于诗之长河,数多少风流人物?膜拜了杜诗的沉郁悲怆,欣赏了王诗的诗中有画,领悟了白诗的以小见大,我情有独钟者,李诗也。李白,生于武后长安元年。从小有志,二十出头便只身出川,开始了其一生的漫游生活。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一个时在垂髫的男孩,淘气是他的天性,一天趁老师不在,偷跑下山,遇见了一个磨针的老婆婆,于是有了现在广为传诵的“铁杵成针”的故事。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像小李白的这种事情,古今并不鲜见,为何李白的这件事广为流传呢?“太白感其意还,卒业”,我想这是最好的答案了。

我们设想一下,其他的小孩子在跟老婆婆对话过后,好奇心已无,接下来可能要跑去其他地方玩耍了。

而李白呢?“感其意”,我们姑且不来表扬李白的领悟精神;“还,卒业”,一个孩童,领悟道理后能打消玩耍的念头,并自己下定决心好好完成学业,这就不简单了。于是,一个幼年时期持之以恒的李白,站立在我们面前。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也就是李白24岁的那年,李白毅然决定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蜀地,前往中原大地,开辟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李白所乘的小船驶出高山峡谷,触目所见,浩浩长江一头冲向广阔无垠的平原。

站在船头远眺的李白写下了《渡荆门送别》一诗。由于时间的隔膜,我们无法再还原出一幅《李白出蜀图》,“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却实现了我们这个愿望。诗句中“随平野尽”和“入大荒流”的,我想不只是山水,更多的是李白少年时代的“伊甸园梦想”和对故乡的思念。这时的李白,似乎懵懂地知道了一些人间疾苦,立下了“以救民救天下为己任”的大志。

离开蜀地山水,不但意味着背井离乡,也象征着李白与其少年时代的告别。沿江而下来到蜀外,李白完成了向“唐代愤青”的过渡。

于是,一个年青而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无限期待的李白,向我们走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巫峡两岸的猿猴不断地啼叫,又是乘舟的李白,时间呢?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相距首次出川,三分之一世纪过去了,李白早已须发斑白。经历几十年的颠沛流离,宦海沉浮,李白当年的豪迈与热烈、浪漫与洒脱尚存在否?“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个处境不稳,用当今话讲“无房无车无养老金”的老人,却气定神闲,信手写出如此浪漫粗犷的诗句,诚不愧冠绝古今的“诗仙”美名!透过这诗句,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视世间一切阻遏为无物,比青年时期更加洒脱,更加从容的暮年李白。

他走出《李太白集》,跨过历史的重重尘埃,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李白,或许他的一生在某些人看来,未免消极萎靡,但在我看来绝非如此。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使他的报国之志、人生梦想因官场的腐败与社会的黑暗未得实现,但是直至暮年仍然具有如此洒脱而从容的胸怀,足以另所有后来者高山仰止!这就是李白,一个持之以恒的李白,一个胸怀大志的李白,一个直至暮年仍然洒脱不羁的李白。

李白,我的最爱!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