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合,是文章结构的一种艺术,也是客观事物自身规律的反应。王葆心在《古文辞通义·文之作法十三》中说: “笔尚变化,似无成法可拘。然阴阳开合,造化之机,为文之道,亦岂外是。故虽笔之变化无常,而有一定之开合’,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议论文中,所谓开合,就是务虚和务实,就是说理和论事。议论一件事的是非,先要有一个分别是非的道理,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再来议论这件事的是非就容易明白了。这里,先不接触正题,而是讲道理,就是务虚,即开;然后归到正题,议论这件事的是非,就是务实,即合。开是为了合,把道理、是非说清楚。
在记叙类的文章中,开,是指善于纵横摔阖或挥洒开去; 合,是指善于归总收束,终不离题。开合,是为了使文章有起伏,多曲折,富变化,增强内容的“密度”和“强度”。 比如秦牧的散文《古战场春晓》。
文章写于19 6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20周年之际。其题旨是要“凭吊怀古”,赞美“我们美丽的土地,英雄的人民”。作者深悟为之布局 “崇曲忌直”的道理,巧妙、自然地运用了开合之法。文章开篇即写盘桓在三元里高地,不禁激起了凭吊怀古的心情。
但随即笔锋一转,改写今天三元里“和平劳动”的景象,这无疑是“开”;接着,由映入眼帘的三元里抗英斗争烈士纪念碑,自然地把思绪拉回古战场,摘引杜牧的名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重申凭吊怀古之意,则是 “合”。由此,作者自由联想,追溯19世纪殖民主义者如何 “像野兽一样到处闯撞掠夺”,在亚洲、非洲、澳洲制造 “血洗大地的惨剧”及各洲人民的反抗……这一切似乎与三元里古战场无关(实际上是交代了三元里抗英斗争的历史缘由),是又一次的。
开,;但接续而写的是“升平社前擂大鼓,裂袁为旗竹为弩”的抗英斗争,则是回到本题,又是“合”。 随后,文章再起波澜,转写那些抗英烈士的子孙后代,把当年那面令人振奋的“黑底牙边白三连星旗”和武器一代代保存下来的事迹,又似离题(实际是写三元里抗英斗争的探远影响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精神世代相传),是再一次的“开”; 而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对三元里斗争的科学评价作结,则是把思绪重又收束到文章开头即已点明的题旨上来,这还是 “合”。统观全篇,三开三合,从结构看,曲折多变:从表达思想感情看,既抒发了“凭吊怀古”的豪情,又描画了古战场春晓的美景,还揭示了人民必胜的历史真理,内容是极为丰富的。 鱼烨文同学的作文《我赞美老师》的结构也运用了开合之法。
文章开头就写“我要赞美老师”。
但赞美什么,并没有具体说。而是写“我”去郊外游玩;写“我”对桥的观感。这些,无疑都是“开”。随后笔势顿转,“正是在那一时刻,我想起了我的老师”,从而把桥与老师联系了起来,由赞美桥转为赞美老师。
这显然是“合”,虽已有了一开一合,文章并未就此停顿。作者又两度展开联想的翅膀。,写蜡烛,写园丁,仍是‘。开”;而由蜡烛,由园丁再回到赞美老师,则又是“合”。
如此反复地开合,如同重彩浓墨的层层谊染,自然而然地突出了赞美老师的主旨。 与秦牧散文比较,董烨文同学的习作自然显得稚嫩。但无论是《古战场春晓》还是《我赞美老师》,都表明开合之法是结构文章的好方法—关键是运用得自然,并做到“散能合之,合能散之”。(董其昌:《画禅室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