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曾任知县的明朝诗人,不得志后,罢归,放情诗酒。诗中的 “雄”只和 “隘”自然是诗中的关键词。又如诗中: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萧声月夜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芙。
可见三国已成为诗人的思想。诗人借着三国抒发自己的心志雄图,却由于 “隘”而不得。何等的豪逸,何等的气概!
时光就像是一只关不紧的水龙头 “滴答” “滴答”地走着,谁也不知道时光会流向哪里,也不知道时光的归宿。三国的争雄也不知让多少的英雄为之倾心中之泪,感叹事事的须臾。
却无端地勾起了人的几分的无名的惆怅。
杨修的一句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毫无保留地把曹瞒的 “吾梦中好杀人” 的佯装揭破。自以为是能读解曹阿瞒的心思时,等待着他的却只有曹瞒报答他的 “将修尸收回,就令班师。”
理所当然的,杨修的才华就这么被搁浅了。他在一方最有实力的诸侯曹瞒手下,他空是把自己的心思放在了猜主人的心思上,而没有太多的举动。而对与另一个 “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一方霸雄,他毕竟还是一个最上层的人物。与其说是曹瞒嫉妒杨修的才华还不如是说草瞒这是讨厌他的这种才华。曹瞒作为一个诸侯中的强者最讨厌的也不过是会有人去猜透他的心思。
杨修是忘了,他忘了一个上层的人物所想的。他忘了一个处于最上层的人物应有的数不尽的心思是作为上层人物的尊严。杨修就像是一个古时代的农民阶级,有着时代的局限。杨修就像是一个农民阶级的上层人物。而这种局限就是在于他不能看得更长远,一个农民只能是从春天看到夏天,再就是看得远一点,能够看到秋天,但是无论也难看到来年的春天。杨修只能算是一个看得到秋天的人。
可见前文所说的 “将修尸收回,就令班师” 和文中的 “佯怒夏侯惇” 只是一个曹瞒的安抚人心的幌子而已。
但无论如何,三国中到底还是一个强者的天下,又有诗人有云: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无论始终,我都认为杨修是可怜的。他的死也只是一个强者对他的不满,可怜的不是他没有心思而是没有完全猜透别人的心思。没能保全自己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