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似乎给当代人定下了冷漠的标签,层出不穷的涉及道德的事件,如“小悦悦事件”、“扶摔倒老人”、“毒胶囊事件”等等,这些事件涉及了职业道德、商业道德、家庭道德、个人品德等道德的众多领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当代中国道德状况的反思,甚至出现了认为当代中国存在较严重的道德危机的观点。
如此以上诸多问题,我们不禁反思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怎么了?现代生活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让我们遗失了五千年来传统的仁、义、礼,遗失了孔孟之道。道德,这个只有两个字的词,我们却在一次次人性的弱点中泯灭,在一次次国民的普遍意识中殆尽。
前不久,贵州省5个男孩死在街头垃圾箱内。他们是现实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年多前,在广东,两岁的小悦悦相继被两辆车碾压,18名路人路过却视而不见漠然离去,最后还是一名拾荒阿姨施以援手,但最终伤重不治。身为留守儿童的五个孩子和弱小的小悦悦,他们缺失了父母的关爱,也最终缺失了社会的援助之手。这是社会道德感的缺失。可是,这两件事又显示出另一种当代中国奇特的社会现象。在网络上,我们很多人那么易怒、易激动,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却又是麻木、冷漠的。
中国的国民很多人有或者说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这样的道德优越感,认为别人比自己更容易做不道德的事情,而一旦发现别人触犯了道德,便不顾一切地加以讨伐和惩戒。在电影《搜索》中,叶蓝秋因为不给老人让座并且言语轻浮而遭到整个社会舆论的攻击直至精神崩溃。《搜索》所展现的,不就是当我们在网上对某个不道德的人进行人肉搜索甚至披露其隐私的时候,我们利用道德优势、以道德名义对这个人进行了更加不道德的惩罚吗?道德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每个人都应该遵守,也有权利进行监督。但在道德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谁会比谁站在更高的道德高地上,也没有谁应该有道德优越感,自然也没有谁能够超越道德规定的范围去惩罚一个违反道德的人。
以上种种,不就是当我们缺失道德感的体现吗?反思生活,反省自我,我们丢失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我们正经历道德的进步,也承受着道德的阵痛;我们身边处处演绎着浓情大爱的“最美”事迹,也不时出现令人寒心的失德行为。有人言,中国的道德状况是一幅“感动与疼痛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主流进步与问题突出并存”的复杂图景。这何尝不是一种领悟,让我们可以看清楚我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道德不可或缺,当我们一次次的回想着这个命题的时候,我们是否能让理想照进现实,去捍卫我们曾经拥有过的道德。
过去一年,一些被誉为“最美”的名字闪烁在人们的记忆中,也在一次次地治疗着不良道德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创伤。甘肃的教师李成环在结婚1个月后,前往青海玉树为700多名孤儿送去棉鞋、电脑、书籍等物品,在返回的路上却不幸发生车祸罹难。李成环被媒体誉为“最美教师”。2012年5月杭州客车司机吴斌拉载着24名乘客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前方飞来一块铁片,击穿车窗玻璃,击中了他的腹部,他忍痛将车停稳。乘客安全了,“最美司机”吴斌却因伤势过重而离世。
既有“魔鬼”,也有“天使”,道德失范事件一次次刺痛人们的心灵,有人惊呼“道德失守”“拯救道德”。然而“最美司机”“最美教师”等普通人身上散发出灿烂的道德光辉,让人们看到“天使仍在人间”。“负能量”也好,“正能量”也罢。这都最终告诉了我们一个问题,道德它是不可或缺的。社会对“负能量”的批评、对“正能量”的赞美使道德标准趋于明晰,逐步成熟的“道德舆论场”会让人们的行为趋善避恶。不就是证明了我们对道德感的善恶之心还在吗?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的二律背反不能让质朴的民风、传统的美德失去,需要“正能量”发出更多的光和热。“正能量”哪里来?它源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的微光”。
在2012年的尾巴,反观全年,拯救社会道德,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以善良和美德,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用一份自觉、一次行动为之努力。道德,这个被赋予了无限期望的词语,将在未来的岁月里发光发亮,展现它不可或缺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