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鸿章这位安徽合肥人呢?许多人对他的看法就是,说他是个卖国贼,从《中日修好条约》(1871年)、《烟台条约》(1876年)、《中法新约》(1885年)、《马关条约》(1895年)等,到《辛丑条约》的三十多种条款,皆为李鸿章所签。但是我对李鸿章却另有看法。从历史的某些角度来说,李鸿章也算是个伟人了。(《南京条约》非李鸿章所签,其为江苏巡抚耆英所签)
清军在中法战争开始之前,像冯子材、刘永福这样的人都建议清廷向法军开战,但是作为主和派的李鸿章当时就有反对,认为“一场胜利,未必满盘皆胜;一口能守,未必各口皆能守”(我记得好像是这么说的,但没想到连像张志东这样的人才居然也是和李鸿章一个党派的),于是在战争即将胜利时,为了避免事态扩大,防止法夷复仇,就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中法战争,清军在军事上战胜了法军,消息传到巴黎,引起了巴黎人民的不满,群众纷纷上街游行示威,直接导致了茹费理内阁的垮台;条约的签订,也致使年过七十的左宗棠气病逝世于福州)。为了国家的富强,他还操办30年的洋务运动。
在签订条约的时候,李鸿章也是意志坚强,选择不妥协,但受到列强的逼迫,李鸿章为了国家的安全,稳固统治根基,最后不得不选择了妥协。在签订这两个条约之前,李鸿章做了不懈的努力,虽然收效甚微,但也些许减少了清廷的压力。
在《走进共和》这部电视剧里,我看过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两个片段。李鸿章谈判的时候说的话深刻人心、
“挨了一枪,少赔一亿两银子,那即便如此,我再挨两枪不就得了(当时日本索要的赔款是三亿两白银)……你们不是要辽东半岛吗?你入侵吧!你们不是要我的台湾全岛吗?你入侵吧!你还要什么地方,我大清还有许许多多的好地方,你入侵吧……你们日本再强,终是个蕞尔小国,请问阁下,你能把战车开多远?你能把战线拉多长?你能把战场铺多开?我大清虽弱,可我大清不小;我大清妻不如人,可我大清人多。(我大清)就是用血肉之躯,也要拖垮你们,拖死你们。”
这是李鸿章在《马关条约》的签订现场与伊藤博文的对话,再来看看《辛丑条约》的签订现场,李鸿章先生与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的对话:
李:他们要听听我们的看法……你们能听吗?你们会听吗?你们数万军队陈兵京师,荷枪实弹,对着我一个七十老夫,我的话,你们听得进去吗?一群狼,闯进了羊圈,会跟羊议和吗?笑话。
瓦:中堂阁下,听听你们的意见,是我们各国联军的礼貌,本来是不必听的。
李:这才像是狼说的话……瓦德西元帅,我的话,你确实不必听,可我今天来了,确实,有话要说。
瓦:请讲。
李:你们知道,我大中国人安分守己,从来不爱惹事,可为什么这么多义和团起来了,十万义和团起来了?因为你们洋人,在我大清,不守规矩,烧杀抢掠,太欺负人了。你们不是要瓜分我大中国吗?瓜分我大中国,就是制造义和团,如果你们瓜分了中国,这义和团是会比今日多呢,还是会比今日少呢……会比今日多,会遍地都是义和团,人人都是义和团,连老夫也都会是义和团,这后果会是什么呢?
瓦:什么后果我们都不怕。
李:这后果就是一个个娘子关之战,你真的不怕?
瓦:那只是个偶然。
李:偶然(冷嘲热讽)?你们为什么不接着打了?我皇太后皇上到了陕西西安,你们接着追啊。为什么不接着追了……还有赔款,中日之战,我大清败了,赔了两万万(两亿)两白银,不知何日还清,因为我国政府的岁收是八千八百万,而支出,是一亿零一百万,属于赤字财政
瓦:这不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李:你们当然不必考虑,因为你们要我大清赔偿十万万两白银,如此勒索,必将导致我大清经济崩溃,到时候你们连一两银子也拿不走
瓦:拿不到也要拿。
李:知道知道,你们有手段,你们有枪有炮嘛。不给钱,就打死你,是不是这样?瓦德西元帅,中国有句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我再告诉你们一句话:我大清国民连活着都不怕,害怕死吗……好了,老夫今天也就这么几条:
一、我皇太后,绝不能在你们的祸首名单之中。
二、赔银子?我大清没有多少银子好给。
三、你们要瓜分中国,你们就来吧!只要你们守得住,如果你们非要杀我皇太后,非要把我大清逼近死境,那……你们就来吧,我大清四万万臣民,必将奉陪到底!
说完,李鸿章便叫坐在一旁的王爷(庆亲王奕劻)一同离开。
从这两段对话中可以看出,为了争取国家的利益,李鸿章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这并不能看出李鸿章的妥协。所以对于李鸿章这个人,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
我们来看看《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八)—李鸿章传》的某一段
鸿章议曰:“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事,主客之形,皆適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馀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阳讬和好,阴怀吞噬,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瞬息千里,军火机器,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而环顾当世,饷力人才,实有未逮,虽欲振奋而莫由。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盖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近时拘谨之儒,多以交涉洋务为耻,巧者又以引避自便。若非朝廷力开风气,破拘挛之故习,求制胜之实际,天下危局,终不可支;日后乏才,且有甚於今日者。以中国之大,而无自强自立之时,非惟可忧,抑亦可耻。”
这是我从清史稿里截取的李鸿章的讲话,懂文言文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了,这是李鸿章极力在为建立海防争取机会,他曾与闽浙总督左宗棠进行激烈的讨论,因为左宗棠是主张在西北建立塞防,他认为,西北为俄人所窥视,若西北陷入俄人手里,则蒙古不保,若俄人的铁蹄伸进蒙古,则危及京师,但李鸿章的想法是建立海防,建立海防方能卫天津,卫天津方能保京师。尽管李鸿章与左宗棠为了国防而起纷争,但是这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为了民族,为了国家。
由此,我们看待李鸿章应该用辩证的方法,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