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和妹妹到“希望书社”去换书,妹妹选了几本《阿歪》,我则挑了一本《现代微型小说》。回家的时候在路边的一棵大树下,看见有卖豆腐花的,这定是逃脱不了嘴馋的妹妹的“法眼”。于是荷包里又飘走了一张人民币。
卖豆腐花的是一位五十左右的阿婆,一桶豆腐花,一壶糖浆,一篮瓷碗和塑料汤匙,这就是她的整个行当,没有桌凳,只是倚着树荫下的石阶便做起了小买卖。不知整的,我开始联想到古代京城里的繁华景象——
卖杂货的小贩们极力吆喝着,扎羊角辫的小儿甩着小鼓笑着,酒楼的生意火爆,位置都摆到门口,瓷器店的老板捻着胡须认真给客人们介绍。但是摆在我眼前的事实是,这儿只有两个阿婆,一个是卖豆腐花的阿婆,另一个阿婆看起来像是退休了的知识分子。
妹妹很享受地吃着豆腐花,而我却坐在石阶上看着过往的行人。马路对面是政府大楼,那气势真是雄伟壮观,就是你站在那里就会觉得自己渺小的那种。我眯起眼睛看它,随大随小似乎跟着我的眼皮开开合合。几个月前的政府大楼称不上大,还有点旧,大概也筹划了好一阵子,楼房被夷为平地,接着机器每天轰隆轰隆地响个没完,这不,一座富有现代气息的办公大楼建成了。可郁闷的是为什么我们学校前那条路,校长求爷爷告奶奶的,政府虽说同意整修了却迟迟不动工。说要建农贸市场的那块地儿,隔一阵子总会看见一群大腹便便的领导们在那里指指划划,几年过去了,那还是一块荒地。
还在神游的时候,身后传来两位阿婆的谈话声。
“你知道那个戴安娜吗?”
“是英国王妃戴安娜吗?”
“对啊......”
她们的谈话让我一下子来了兴趣,看看两位阿婆对戴安娜会有什么见解。
“看电视知道些,她好像死了吧。”
“是死了,97年出车祸死了。”
“怪了,你说为什么96年刚离了婚,97年就死了呢?”
“可惜啊,她不是61年出生的吗,比我们都小几岁。这个戴安娜平民出生,一生做了那么多慈善事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爱戴。真可惜啊!”
“征服了全世界却征服不了自己老公的心,女人真难做啊!”
“那有什么办法呢?没有哪个人做得到完美,鸡蛋里还是能挑出骨头来。”
“那不是,前天张家婆媳又闹翻了,你说那媳妇做得也够尽力了,那家婆......”
呵呵,绕了一个圈子,话题总还是要归回现实的。
《阿歪》也好,《微型小说》也罢,都是在以不同的角度阐释一种生活态度,人生道理。喜欢嘻哈文化的人不能地说比较深刻的文学是迂腐,钟爱历史底蕴的人也不能说嘻哈文化是肤浅,现实就是多种文化的交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每个人都有权利阐述,但是并非建立一种说法就是要建立在推翻另一学说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百花争鸣,这不是很好吗?
是有很多人说政府腐败,但是荧屏上那些接受救助的人们必不可少的总是要发表一些“感谢政府的关怀......”之类的感言。问题出在哪里,关键就看受不受益,谁受益。政府为民做好事实事,广大群众得到关怀得到扶持,那这就是好官好政府;反之,受益的仅仅是政府官员,人民无益可受甚至受到压迫,“腐败”一词就稳稳当当地扣上了政府的头上。戴安娜做慈善事业受人爱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总是比较尊重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人都在不停地追求自己的目标,陌生人之间令人深刻的感觉就是“自私”。与自私相对的一面就是无私,虽然没有人能够做到“十分”的无私,但是只要不是“十分”的自私,哪怕只有“一分”的无私让别人能感受到温暖,人与人之间的“墙”就不会那么厚。
生活就是这样,既然我们不是一个人在行走,就不能以狭隘的眼光看社会,多一些感悟,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抱怨,少一些愤怒,生活如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