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如今已形成共识。程少堂先生关于《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那么能否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是上出语文味的关键。电教媒体以其生动逼真的音响、色彩鲜艳的画面、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它不仅能帮助教师上出语文味浓浓的语文课,还能帮助教师打造出以语文味为主,以音乐味、美术味、动漫味为辅的“味味俱全”的完美课堂。
一、音乐味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以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那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之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例如《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着母亲对孩子浓浓的关爱。当讲到“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我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个重点句时,文中并没有直露地抒发作者的情感,全部寄于字里行间,学生很难体会作者对母亲歉意。此时,我随即播放了《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曲。悠扬、真挚、深情的乐曲深深的打动着学生的心。他们真正走进了文本,感受到了那份多年来想倾吐而无法说明白的情感。
教学实践证明:在恰当的时候,一首与课文高度匹配的乐曲,常常能把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东西淋漓尽致的传达出来,让课堂中的语文味更浓郁。
二、美术味
文学作品是以生动、活泼、感人的形象说话的。创造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情景,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可以获得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和审美感悟。苏教版小语第六册《荷花》一课,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时,我利用投影片出示了一幅荷花图:(清澈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荷叶,透过荷叶的间隙,荷梗挺出水面,上头缀着荷花。它们有的盛开,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还是花蕾。蜻蜓在群荷这中飞着,小鱼在池中游动)。看着如此美妙的图画,学生深深地陶醉了。荷花的整体美自然的映入了学生的脑海里,学生纷纷举手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这幅画。在引导学生体会“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冒”字的用法时,我用投影片出示了另一幅图画:(挨挨挤挤的荷叶中冒出了一朵白荷花)。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荷叶密密麻麻的,堵住了荷花的生长,但荷花并不甘心,就使劲的“钻”出来;有的说:“冒”字既写出了荷叶生长的茂密,也反映出荷花的蓬勃生机;还有的说:“冒”字写出了荷花亭亭玉立的姿势……可以看出学生品味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形象。
事实再一次证明:利用电教媒体,让语言与美术作品融合,更能提升语言的境界,更能激发学生创造语言的火花,让散发语文味的课堂充满艺术气息。
三、动漫味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动画片是孩子们的最爱。在语文课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flash动画或把动漫作品带进课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将概括的语言文字描述变为真情实景,使学生的感官得到全方位的刺激,不失为培养学生语感与习作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在执教《恐龙》一课时,我播放了《侏罗纪公园》中的一个片段。这是一个展现大量恐龙生活的图景。图象从远到近,定格在大洋之中的一个孤岛上:在一片茂密的原始丛林中,一只只身形硕大的恐龙有的正在悠闲的散步,有的正在吃食,还有的在打斗。定格画面后,教师引导学生辨认:“这些分别是哪一种恐龙,它有什么特点”,使学生对恐龙的认识更感性、更真实,也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如果把语文课堂比作成一道散发浓郁语文味的菜肴的话,那么有了电教媒体的参与,有了音乐味、美术味、动漫味的渗入,它必将是一道味味俱全的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