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正开着,下了些小雨,不甚明朗。微冷的风偷闯进来,撩拨着我望向窗外。
正对着窗的是山。窗开得低,瞧不见灰暗的天际,跌进眼底的只有平日里再熟识不过的山了,却又隐没在从腰际升腾起的雾气里。乳白色的汁水中透出些暗青色,让人想象它朗照时的摸样。若有那微冷的风吹过,还可以见到些朴质的红砖瓦来,实是俏丽得可爱。
这是我熟识而又陌生的景致了,尤是那些红砖瓦,更是觉得熟识得紧,但有不记得何处曾相见。没由来地想象,在红砖瓦铺盖的山房子里,会坐着位眉目慈祥的老太。藏青的布裙,有着深邃的眼眸,微向前躬的背脊,手里拿着一个长把的竹扫,或是用土藤条编成的旧菜篮。干裂的嘴唇翕张着,像是要喊出来什么。
娃啊,回来吃饭喽!
这突然冒出来的话让我吃惊。我感到心底里有些陈迹正暗暗涌动,想像那声音一样喊出来。我转身轻抿了一口茶——云峰上的毛尖,苦得厉害——山上的雾气又重了些,掩了那红砖瓦,只瞧见暗青的影子。这使我觉得舒服。但撩拨的风又掀开了积压的云雾,我心里又暗涌起千万层细浪,比上一次来得更汹涌些。我感到没来由的苦闷。这苦闷是我熟识而又陌生的了。
我想,我知道我知道我何以觉得熟识而又陌生了。
暗涌之流高涨起来,我透过雾气将那景致看得更清楚了。记忆中也有这乳白或暗青的汁水,撩拨的风,隐没的红砖瓦。红砖瓦下坐着一位老太——眼前的红砖下有这样的老太吗?这是我不太清楚的了¬¬¬——记忆中的老太,是藏青的布裙,长把得竹扫,会用干裂的嘴唇,在每个清晨或傍晚喊出:
娃啊,回来吃饭喽!
我想我知道我何以觉得熟识而又陌生了。眼前的红砖瓦,是在生命里真实存在过的,是在记忆里真实存在着的。
那是家乡的老屋,我年幼的记忆里唯一的家。
老屋给了我太多美好的回忆。我还记得午后温热的阳光,伸出手掌,可以照见流动的红亮的血液,透明的指盖,有我欢喜的老猫,会在我拍弄它肚子的时候眯起赤黄的瞳孔。我还记得在毒辣辣的太阳底下的嬉闹,不穿鞋,炙烫的土地蒸腾起浓郁的草青味,没有目的地的奔跑。浑身晒到彤红,总免不了惹起一双愠怒的眼。还有在椿树发芽的时候,女孩子们去祭花神,绑上松垂的丝带,且是不许男孩子偷看的。不消一天,便看得到漫
山额云丝招摇起来。
我是记得如此真切,但便是没有这些,我也是难忘老屋的。即算是很多年以后,还是会被那声呼喊揉得酸疼。声音透过苍郁的山传来,起初是不会有人应和的。那声音便一声声传来,震飞些胆小的黑鸟,杂乱地起飞晃荡起树梢“簌簌”地响。直到声音里带了些怒气,“娃儿”变成了“野狗子”,才可听到有稚嫩的声音从不远处响起:
来喽,来喽!
欢快不带一点害怕。接着,便有撒丫子的少年奔跑在山道里,彤红的皮肤,小狗一样的跑着。会抬起头来看看隐没在乳白色炊烟的红砖瓦,偷偷咽下不争气流出的津液。家门口总会站着藏青色布裙的老太,瞪眼骂着:“瞎玩,饭可是不要吃的!”手里长把的竹扫举起欲打,少年早已一溜烟的跑进去了。
老屋是这般的难忘,但我是不愿记起它的,因为伤痛比一切都来得真切。
该上学了,少年便要被接回城里。记得走得那一天,老太没有说话,少年已哭得稀里哗啦。车子走到村口,去听到那声音像往常一样传来:
娃啊,回来吃饭喽!
少年吃惊地回过头,看记得只有雾气湮没的暗青色的山,第一次如此快的回应,却见不到在山道上奔跑的人影了。
后来,老太不在了。再后来,房子被村里收了回去,建成了别人的小洋楼。这是爸爸妈妈签字同意了的,少年什么话也没有说。
时间慢慢走过去。少年变成了一个陌生的城市人,那声呼喊被城市人特有的冷漠与骄傲深深地埋藏起来。年幼时划开的伤口总是好得快,曾还会在梦里想起,后来便是梦也没有的了。
我以为我是这样忘却了的。
窗正开着,小雨,红砖瓦和暗青色的山依旧隐没着。茶凉了,只觉得苦涩味更重。突然发现,原来世上真的有些东西是不肯也不会被时光裹挟而去的,它可以隐秘在心里不出声音,但却渐已长成一株带刺的植物,让你重新再触碰到它是痛得直不起身来。故土是如此,故人也是如此。出生时打下的烙印是一辈子的铭刻。无论饰以多少油彩,一瞥就可以让十几年的伪装全线崩溃。
有人说,我们远离故乡而行走,走多远,脚上沾得还是故乡的土。老屋并不是我一直生长的地方,我的亲人也在身边。但老屋却承载起我厚重的依恋。也许每个中国人骨子里都有安土重迁的思想,这是本能的情愫,逃也逃不掉。
茶已喝尽,只不知这苦涩的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