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力每一个孩子都具备的能力。婴儿时期的孩子,就有专注力的表现,比如盯着一样东西目不转睛,或者吃自己的小手浑然忘我。再大一些,你会发现有的孩子玩得入迷时,尿湿了裤子都浑然不知。这种沉浸在一件事情中而忘我的状态,就是专注力使然。
专注力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目标明确。活动或探索会开始,是因为孩子自发主动要探知,这是专注力启动的先决条件。二是反馈及时。孩子如果能知道自己做得有多少好,或者有多不好,在发现错误并能及时纠错的过程中,深厚的专注力就养成了。比如,孩子在玩形状配对玩具,让他自己去发现四边形的积木块装不到三角形的孔里,并开始思考解决的办法。
如果成人可以抑制自己帮助孩子的冲动,其实就是为孩子提供了发展专注力的机会。三是能力符合难度,即活动的机会与能力成正比。难度如果超过能力,孩子容易产生挫败感、情绪波动或自暴自弃,这样的心理状态,无法产生专注力。
有关专家提出:让孩子自由“工作”,其实就是在为孩子专注力的形成提供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专注力被不断地培养和强化。而从专注力出发,孩子的各种能力都会被激发出来。
父母要善于观察,当发现孩子出现了忘我的专注时,千万不要打断和干扰,给他深入下去的机会。
孩子的专注力有两个维度,即专注的时长和专注的广度。有的孩子专注的时长很长,但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而有的孩子关注的宽度很广,可以一心多用。另外,外在的环境和刺激也很重要,这需要父母花一些精力去发现,到底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更能激发孩子的专注力。
衡量孩子专注力的标准很简单:吸收效果。有的孩子貌似东张西望,一点也不认真,这并不能说明他的专注力一定不够。而一动不动、目不转睛的孩子专注力也不一定很好。如果父母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具体表现上,就舍本逐末了。
只要能引起孩子高度集中的事情都可以用来训练孩子提高专注力。比如,父母们随便拿一段文字来朗读,让孩子听到“的”的时候就鼓掌,还可以增加难度,比如增加听到“我”的时候跺脚。还有像找不同、找相同这样的小游戏,也都可以让孩子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
在平常的生活中呢,父母要注意不要让他(她)做会导致注意力分散的事,如边吃饭边看电视,坚持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包括孩子跟你说话时不要玩手机,专心看着孩子和他说话。
这实际上是在给孩子示范如何集中注意力。如果他好动,可以多带他运动,看他在运动中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如何,是否享受其中的乐趣,这也有利于判断孩子是否有多动症倾向,提高专注做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