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1300字

2024-06-2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学建筑的女博士,美丽兼有才情,自幼迷恋中国古典诗词,行文处事沉静婉约,这样的背景无疑会为作者赢得很多人气。大家知道早年的才女林徽因吧,因为林徽因让我对建筑有更多的热爱。我知道热爱建筑的年轻男女身上一般都具有良好的艺术气质,如果他们身上文学的因子强势的话,文学写作往往自然而然地发生着,水到而渠成。学建筑的人写作比纯粹的文学人士更有出息,大概是后天培养起来的科学和理性的认识判断能力以及空间结构上的想象能力,皆是指着文学吃饭的写手们所缺乏的。学建筑、学医的人很多人有文学创作的爱好,这种职业之外写作往往更有成就,这里的原因是一样的。作者我一直关注,她的文字我也很喜欢,笔触轻灵,干净,不漂浮,有节制,不粘尘。在她的第一部长篇处女作《紫鸢尾》的序中,我这样说过: “这是一个以现在进行时态袒露少女心怀的小说。一群迎着时代潮流而又独立特行的阳光少年,与我阅读经验里熟悉的人物和形象对应不上,但是他们强烈吸引着我。他们试探世界探测自己生命的方向时,有一份我这一代人所没有的自信。”“在她的笔下充盈着淋漓的江南烟水气,又如一握温润的莲蓬,可清赏亦堪疗饥,绝非不近人间烟火或者止于声色娱乐的那种。她努力追寻着一种美好的人生境界。”时隔数年,作者的这部小说描写上趋向于内心的倾诉,情感上较内敛,文字上也向平实风格回归。也许是作者的人生经验更加成熟,作品更加注重情真意切的表达方式吧。一个读者在网上这样评论道:“作者聪明地用情驭才,文字是极质朴,情节也断无夸张,甚至于被指责为平淡,可谁都有似曾相识的经历,在作品的某个段落里你可能就突然会爱上主人公桑小雨了。”小说曾在网上传播,打动了许多同龄的读者。  
作品风格的独特性迥然有别于时下流行的青春类文学。当下的青春文学可以说是一个在利益驱使、市场瓜分下的宗派文学,这个类型的文学已经有更多娱乐圈的色彩。名为记录青春体验、表达青春心事,但事实上他们的写作常常是一种梦臆的写作。忧郁、叛逆、自恋、狂欢——是当下青春文学流行的主调。他们笔下的生活与今天普通人的真实状态相距甚远,更与他们自己的真实生活相隔天壤。情感夸诞,内容虚假,情节雷同,文字粗糙,我们已经见惯不惊。所谓青春文学更多的是泡沫。这又是我看重这部作品的一个理由。从故事性上讲,小说情节节奏缓慢,细节繁繁复复,不免琐碎。是作者故意追求的一种巴洛克建筑繁复的效果吗,还是故意而为的一种中国江南特有的密密细针的刺绣?作者难道不知道当代的读者已经对这样的精致和优雅失去了耐心?作者说这部小说零零碎碎地写,前后算起来写了三年多的时间了。她写东西是非常非常慢的,通常是好几天一个字也没写,写得快时也就每天一千字。她觉得写东西就像做设计,一次次重看,就会忍不住动笔改,觉得这里也不好,那里也不好……如此的认真得不免拘谨的写作态度,也说明作者写作的目的可不不仅仅是描写一段浪漫的生活和一个甜美的爱情故事。作者留连于时光流逝中越发朦胧的美好情感,记录着一个如花少女生命拔节过程中花开的声音,让更多的人分享到她成长的喜悦和快乐,也帮助一些失去青春记忆的人重拾美好的感情。是如实的描写让作品超脱于同类品之上,是真实让作品有了力量。  
青春是一种人生的经历,青春是一种尝试,青春也是一份感动。还是用作者说的一句话结尾吧:“感谢每一个人,怀念每一个人,珍惜每一个人。”这样一来的心情多美好!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