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以前也听说过,但从来没有真正去阅读过。看了后我觉得,这些建议就象一盏盏指路明灯,为我们明了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数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真得让人钦佩。最先吸引我的是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学生》。
书中在“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问题中打了一个比方: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 要提够20桶,那么就会损害的力气,他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 感知、理解、识记得快,在记忆中保持得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的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发展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得多的成就。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学生是不存在的。
说得多么精辟!平常都知道“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分层教学” ……可是有谁像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萨克两位教师的数学课那样,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五组,也就是五个层次来做练习,“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恐怕连分三个层次课也不多,最多也就是把几个学差生分出来,降低要求,作一些同类知识中较简单题目而已。同他们相比,我做得真是差远了。
还有《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等,都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对后进生我更是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很困难。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让我不时地反思自己,鼓励自己。我把班里的学生和书中提到的孩子进行对比,真的使我感悟出,怎样教育和改变这些孩子的办法。我将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每一个我觉得可行的做法,我都想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一下。做到“使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收获,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