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转眼已过去三年,昨天是大地震三周年纪念日,三年前的今天14点28分,汶川大地在痉挛,灾难在延续,每时每刻,房屋在不停的摇晃中倒塌,鲜活的生命在震荡中逝去。正是在那个时候,我们的温总理冒着余震不断的风险,率领着人民子弟兵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第一线。我仍深深记得那冒着生命危险从废墟中救死扶伤的一张张可爱可敬的脸庞,那时在泪眼之间,良知复苏。
在废墟之上,人性挺立。大地震震掉了我们心灵的尘垢,震碎了我们日常的面具。
生命不能等到埋到瓦砾下才去爱,每个人都是幸存者,每个人都值得爱。大地震让我们重新回到人本身,所有的冷漠,所有的骄矜,所有的轻狂,在那一刻都不再时尚。我们彼此珍惜,我们携手同心。
5月12日,国家哀悼日。这其实是对生命的礼遇。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所有的人都同时向逝者的亡灵默哀,所有的人都同时向生命的尊严低头。
那一声声警报,是呜咽,是抽泣,但更是呼唤,呼唤我们重新体认人的尊严,呼唤我们重新体认生命的价值。然而逝去的生命终不可能重来,尤其是天使般的孩子们的夭折,应该让我们每念及此,都有锥心之痛。生灵涂炭、满目疮痍应该让我们警醒。
偶然从一个纪录片中看到一对夫妇正在废墟上相互拍照留念,让我不得不感叹国民素质的参差不齐,然而更让我震惊却是记者对许多当地老百姓的走访,倒塌学校、民宅间露出的一根根不符合标准的钢筋,老百姓怨声载道直指工程施工单位对生命的不负责任,这一系列不和谐的画面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天灾的发生无可避免,“人祸”的推手却更应斩除。
日本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获得开工许可,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计算出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土的规格和配比。建筑工程质量是牵涉每个人生命安危的大事。
规划师、建筑师、政府官员、开发商等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应该严格把关。以数以万计人的生命为代价的警示,着实太过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