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老师,各位同学,恕我冒昧。今天,其实并没有轮到我为大家做课前演讲。但我还是抢来了这一天,荣幸地站到这里。因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有一些人、一些事,需要我们铭记。
写在白板上的,是今天的日期——二零零九年十月十九日,我演讲的题目:“穿越时空的仰望”。七十三年了,我们需要去穿越时空,仰望一个英雄。
他的身高只有一米五八,却被人们认为是高大;他“一”字形的胡子,破旧的棉袍,已成为民族的形象;他文笔犀利,却爱吃甜腻的山东点心——柿糖霜;他只在世上活了五十五年,身后却留下八百万字的著译。人教版的语文课本里,他的作品多达十七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勇士奋斗的身影,他是一代代中国青年心中不朽的形象。
他,就是鲁迅。
作为一个文学巨匠,鲁迅的手中,现代白话小说诞生并且成熟,诞生于《狂人日记》,成熟与《呐喊》与《彷徨》。我想我们其实不该这样定义先生。先生在他的遗嘱中曾言:“子孙可谋些小事情做,切莫做'空头文学家'。”鲁迅称文学家为“空头文学家”,足以见他对“真实”的向往。梦是好的,可也是空的,文学家大都看到了现实的黑暗之后,用文字为自己营造一个理想化的世界,过一生,就好像做一个梦。现实是残酷的,却也是真实的,而鲁迅坚决地选择了残酷的真实,原因也很简单——改造这真实,让它不再残酷。
为了进行这项伟大的事业,鲁迅向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什么是人生?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生?怎样才能有更好的人生?
我想,大家一定还记得这段温馨的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少年,手捏一柄钢叉,尽力向一匹猹刺去,那猹反将身一扭,从他胯下逃走了。”这样美丽而简单的画面,是鲁迅对故乡的记忆,也是他对理想的隐喻:我们每一个人,不也都曾经有过这一类美好而简单的愿望吗?可是,几十年后的一句“老爷”,故乡变得沧桑起来,我们的愿望也黯淡了。想想我们小学、初中,信誓旦旦,生离死别,如今,不是遗忘,便是被遗忘。看着一个个梦想幻灭而至于虚无,这便是鲁迅对人生的定义。
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鲁迅说:因为中国人,国人有四样宝贝;瞒和骗,哭和拜,不仅对自己,而且对别人。有人说,“要了解中国特别的国情,就要了解创造这特别国情的中国人,而要了解中国人,莫过于细心阅读鲁迅杂文这一文献。”鲁迅认为,真正的知识阶级对于社会永不满意,所感受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他们准备着将来的牺牲。这是鲁迅对国人的期待,他期待着思想独立与精神自由,他期待着革命与反抗。于是,他的文章便开始了对人性创伤与病态的挖掘。文笔犀利的鲁迅,无论是当时还是在今天,都免不了流言家的责难与攻讦。在鲁迅的文章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看与被看”的经典模式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当然,在反对鲁迅这件事上,中国人空前地团结了起来。但我们的鲁迅却兴奋起来了,他看到原来中庸自私的民族也可以团结起来,那样,中国的革命就有希望。鲁迅说“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这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不认为希望是客观的存在,他认为希望是要寻找的,即使最绝望时,也要给自己一个希望。反抗绝望,从绝望中奋起,这就是鲁迅的生存方式。
我记得,傅雷作的《名人转〈序〉》里曾这样写道“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我想,这应该是对鲁迅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与鲁迅的期待不谋而合,那就是——社会责任感。怎样才能有一个更好的人生?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我认为,社会责任感实在是人类最美好崇高的情感,因为它摆脱本能的程度最深,将利己的追求转变成为利他的奉献。孔庆东教授在高考作文研讨会上曾提出这样的观点“用最震撼的社会视角与人文视角抒写大气作文”言为心声,发于笔端。想些什么,我们就会写些什么。不在乎文辞好坏,一个有高度的观点与视角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正因如此,二零零八年上海高考卷,《他们》成为满分作文,我想大家应该看过,写的是农民工子女问题,评卷组的老师给出的评语也是“社会责任感”。“位卑未敢忘忧国”不要说这轮不到我操心,自己身处茅屋却心系天下寒士应该是中国文人高贵的品质。同样,我们作为文科班,也不能丢失这一品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并不都是流言中所谓理化学得不好,因而躲在了文科班。不错,袁隆平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问题;可人一吃饱,就想要思考,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没有精神的群体是悲哀的,这时文学,当是更深意义上的精神救赎,这时就需要鲁迅,需要我们为人类精神文化的构建添砖加瓦。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鲁迅患肺结核,离开了我们。这个民主革命的斗士,死得这样普通而平凡。他似乎是在证明给人看,从波澜壮阔的奋斗中抽身,回首生活,原来这样平淡,平淡而充实。为鲁迅送行的那一天,街上挤满了激愤的青年,丧失精神导师的悲痛,成为力量,继续革命的征程。当鲁迅的灵柩抬出时,覆盖在上面的旗子上,写着“民族魂”。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
翻开鲁迅的文字,永远是对美的追求与思索。或者,就正像一位老师所说:中学课本里,鲁迅的文章是最多的,有太多的理由这样做:在那个年代里,拥有鲁迅是幸运的,他让我们清醒;在我们这个年代里,拥有鲁迅是幸福的,他让我们成熟,鲁迅的文章永远值得一读再读。
但鲁迅的文字像一道泉水流入我们的心田,我们苦难的日子便不再心酸。想想高三,想想每一个孤灯下开夜车的日子,我们并不拒绝它,并不厌倦它,因为其实每一种酸甜苦辣都是一种生存方式。鲁迅的社会责任感是他奔走呼号的呐喊,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事业完成到圆满。做好自己,活好当下,当每一个同学都能为一个正当而正义的目标而奋斗不息时,民族的精神才真正站立起来!中华民族所谓复兴,才有了坚实的起点。
穿越时空,鲁迅正以其独特而深沉的文化人格魅力站立在历史的起点,审视中华民族历史前进的脚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我们有责任仰望一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