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1100字

2024-06-10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一)

学理,文科类科目理应置于一边。所以一日下来,数理化生;所以何谓政治,何为哲学,我们大可以闹腾贫嘴;所以,政治考试可以潇洒地提前交卷。。。类似之事太多,只因高考。

昨日参加政治考试,因初中三年被教训“不得提前出考场”原则,我冥然兀坐。而在教室外渐已喧嚷的人声中,我开始上文的联想,并第一次对应试教育失望。

或许是叛逆心理作祟,我们对这个世界并不满意,对教育体制不满意。与之作对,冷眼旁观,被迫接受,而最终必得接受现实,继续埋身题海。或许是期望太高了,想象中的世界没有任何瑕疵,与现实一比照,失望接踵而来。倘若想象世界得以实现,那一天还是会出现新的失望。因此,失望在所难免,不应苛求,不应完美主义。

此时我们发现不完美,感到失望之余仍应持积极态度去相信:终有一日这些不完美会变得完美。

(二)

在公车上听到老婆婆对补课的抱怨。

“我孙子十三岁,没一天放假的,星期六上三个补习班。我女儿忒厉害了,不让孩子休息,暑假里还让小孩读书,都不让他来乡下玩几天。。。”

回忆自己幼时,因在农村,我们的娱乐无非是与田野有关。捉迷藏,荡秋千,玩游戏,原先朴素的原始的经历与城里孩子相比,还真是幸福多了。只是长大后,发现周围人都有各自的特长,弹琴,绘画,书法,好生羡慕并不免产生悔意:为何爸妈没有培养我呢,想再学却已晚了。

念及老婆婆的言语,真是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各种特长背后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啊!

如此一来便有些纠结:父母为培养孩子是否应该以牺牲孩子欢乐为代价?类似的还有:我们是否应该为应试而抛弃一些爱好卧薪尝胆呢?

孩子有爱好糖果的天性,因此我们不舍欢乐。即使在卧薪尝胆之时,我们依旧不甘,不干舍弃,不甘被迫。但没有舍弃便没有获得,与其在纠结中度日,不如狠下心痛快了结。我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徘徊不前没有结果!

只是紧接又出现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要什么”。在紧张学习过程中,我们无暇亦无心去思考。在争分夺秒,与分数肉搏之下,我们渐成习惯:需要被管理,被监督,被催促。我们失去了思考的自觉心。而在难得思考之中,也因尚未成熟的心智,无法辨清何方是岸,何方是水。所以才需要教育吧,一种更本真的教育,作为指引方向的灯塔。只是可惜,应试教育恰恰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指导性。以分数作为标准,这没有错,只是在太强调标准之后,所有事只为终极目的便将教育扭曲,将学生打造成考试机器。或许如今并非产生多大坏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也没多大好影响。

教育,以标准(分数)为首;

学生,以标准答案为是;

那么唯分是图的孩子们,你还指望他们如何创新呢?

当然,唯分是图并不仅仅由教育体制决定,内因还是在于我们自己。倘若大家都有庄子的翅膀,飞离尘俗,这些俗物又怎会成为羁绊?葆有一颗平和之心,不再汲汲于分数便不会为其压制吧。但又为何非要认定这便是压制呢?若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你便能乘着任何方向的风去向远方。

如此一来,关键在于心态。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