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野— —人们没有忘记你!800字

2024-06-04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今天,我们东升小学的小记者们一睹了浙江大学旧址— —芳野的风采。汽车在泥沙小路上飞驰,路很窄,只能通一辆小车。一路途经几个偏僻的村庄后,前面豁然开朗,跃入视野的是一片田园风光,不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令人心旷神怡。

山下有一排长长的别具一格的建筑,灰墙黑瓦,门窗呈拱形。我们的领队老师告诉我们:“那就是浙大旧址。”听着领队老师的介绍,看着那些展厅里的文物和告示牌,我仿佛看到了当年身负保卫祖国重任的那些刻苦学习的学生。

看到了他们艰苦的学习环境。忽然,我在一块展示牌下停下了脚步,上面有着一张照片,却已经模糊不清了,但听着领队老师的述说,我好像就看到了那一幕。在1939年,还在抗日烽火的岁月中,浙江大学在条件相当艰苦的情况下,冒着枪林弹雨,在整校西迁的同时,又分出一部分,在浙江省的“大后方”——龙泉,创办了浙江大学龙泉分校,以适应东南沿海各省学子继续求学之需求。

那些学生为了学习,可是徒步千里到这里读书的。当年在龙泉读书的校舍有的是借用民房改建的,有的是简易竹木屋。学生、教师住的房屋被戏称为“风雨龙吟楼”,就是用板壁松皮盖的竹楼。

晚上没有电灯,只有用毛竹筒做成的灯架和竹节碗盛桐油的桐油灯,两根灯草做灯芯,灯光荧荧,乌烟袅袅。他们吃饭采用分食制,米很粗糙,一桌一只小木桶,一些吃不饱的男生眼睁睁看着女生的桌子,等她们走了之后,就将女生桌上小木桶内的剩饭一扫而光。为了维持艰难的读书生活,学生们一块开垦荒地、养鸡、种植蔬菜。

虽然那时读书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学生们读书的热情很高,学习十分刻苦。接着,我踩踏着咯吱作响的木楼梯,来到来二楼。二楼的一间房里展览旧址图片,一间是龙泉历代的名人图片。

我一间间地走着、看着、想着。在这里,当时的那些学生度过了整整三年的大学生活;在这里,磨炼造就出了一大批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这次的小记者活动,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和当时在这里上学的大哥哥大姐姐比起来,我们现在的日子是多么的美好,啊!芳野,难忘的芳野!我心中永远的芳野。 芳野,龙泉人民没有忘记你啊!芳野,龙泉人民的骄傲!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