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现代教学》一书,不仅注重知识、技术、历史、思辨的体验;而且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如我们音乐学科,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来说,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就,死板不活泼,没有给教师和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课堂效果就会有问题。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通过计算机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甚至用多方位信息用于制作课件,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真正使音乐课“亮”起来。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基础音乐知识,化抽象为具体
在音乐教学中,黑板和钢琴一直是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由于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基础薄弱,许多学生在入学前并不了解什么是乐谱。面对如此的教学对象,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乐谱谱例在学生心中难以形成和声的听觉联想,因而几乎是“纸上谈兵”;而钢琴上弹出的音响瞬间即逝,学生因看不见其乐谱形式,故而又等于“对空弹琴”。采用这种方式进行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常常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困惑。尽管教师教的认真,学生学的辛苦,但学生最终得到的常常只是一些抽象、繁琐的清规戒律。由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怎样避免识谱错误这一教学误区之中,因而,在他们的耳朵中感觉不到音响美,思想上也无法形成最一般的识谱思维习惯,学到最后,多数人终于失去了对识谱学习与应用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之关键所在。
为解决基础音乐知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难以沟通的问题,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直观的乐谱显示功能,在乐谱教学的课堂讲授中将谱例与实际音响同步展现在学生面前,效果即刻显现,解决了许多以前无法解决的困难。学生在听到和声音响的同时,也看到了它们的乐谱显示,并可根据自己的听觉与视觉感知,对教师讲的各种形态做出自己的音响审美判断。实践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基础音乐知识教学的课堂讲授,学生看得见、听得着,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判断的自信心。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音乐欣赏教学,突破重难点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编制中,我们紧抓重点、难点,将原来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转变成以学生主动探讨为主、学生间协作学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与学的形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贝多芬不同内容、形式、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欣赏,并分成小组讨论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音乐欣赏教学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视唱练耳教学,化繁复为简易
听觉训练是视唱练耳教学的两大中心内容之一,其重要性对于初中音乐教学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起点较低、视唱练耳课特别是近年来的教学过程中的忽视,使得这一问题愈发严重,已经成为影响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之后,我们采用了多媒体进行练耳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实践教学,开拓学生视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起点”。音乐课本该是一门有趣活泼的艺术课程,虽然相对于美术,比较抽象,但是舞蹈歌唱对于低年级学生仍然有相当的吸引力。只是对于已经饱受电视多媒体以及动画洗礼的现代学生,缺少有效的手段将他们的注意力自然的集中到音乐学习中来。因为他们大都强烈渴望多媒体的视觉听觉刺激,强烈的渴望参与,特别是带有互动的多媒体,更是乐在其中,电子游戏就是最好的例证。所以,如何利用低年级的儿童好玩、好动、好奇、持久性差的特点,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将是音乐教学的最重要的课题。
将计算机引进课堂,是目前激发学生兴趣的最有效最实际的手段。使用计算机要求人的手、眼、耳、脑并用,调动大脑两半球合作,对训练思维的向性、深广度能起到良好作用。在课堂上进行多媒体演示,以及让学生自己亲身操作,对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和对教材的理解有极好的作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变了音乐课堂的枯燥单一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又强化了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从音乐教育上讲,特别是在低年级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中,许多重点难点没有很好解决。比如,基础乐理的学习比较枯燥,学生对教学内容根本没有兴趣。而音乐欣赏教学中,内容都比较抽象,学生无法很到地理解音乐内涵,达到教师理想的教学效果。一年级的《玩具兵进行曲》就是很典型的一节课。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先让学生一起听音高,一起测试,至多是进行一下个别抽查测验。可能有个别学生尚可,能够回答出教师的问题,而大多数学生人云亦云、滥竽充数,至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多听多练,时间一长就完全放弃了。接着,老师会出示一些卡通图片,介绍一下作品、作曲家,学生唯一的选择就是安安静静地坐着听。然后,教师教唱这首歌曲,从唱名到内容,没有个人指导,没有因人施教(时间实在太紧了)。最后,为了调节一下,不至于过分单调,让部分学生做一些表演,其他学生齐唱。整个过程中学生看到的,除了几幅图片,就是学生的即兴表演。对于音高的认识和联系,对于音乐,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深刻的理解。
读了这本书,收益非浅,我将一如继往研究小学音乐教育,争取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