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曾经说过:“我崇尚一切德高望重的名人,但我从不败倒在他们的脚下,我渴望用科学来否定他们的谬误。”
既然是名人,就一定在某方面有突出的能力,在芸芸众生之间,鹤立鸡群。它们是圣洁的偶像、是人们心中的“圣人”,它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言谈举止,都被人们看在眼里,并分析出其中那“无人知晓的涵义”,以致于连那位名人都惊讶了。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作家洋洋洒洒地完成了一篇着作,可他并不知道,在这篇着作之中,有一个难以发现的错别字。这个错别字似乎很得意,因为只有它才“与众不同”,竟飘飘然地炫耀起来了,旁边的字不服气了,大声质问他:“你是一个千人嫌、万人恶的错别字,你凭什么炫耀,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大呼小叫!”而那个错别字却不着急,“不急,以后就知道了!”
数年后,这个作家的文章已经名声远扬了,人们开始疯狂地了解他的资料,并从每个细节、每个动作甚至每个字都分析出了他当时的用意以及所体现的精神,当某个崇拜者阅读这篇文章时,发现了这个错别字,大惊:“作者用了通假字!”
看了这个小故事,相信大家不禁有些感触吧!我们的教科书何尝不是如此呢?譬如《木兰诗》中,老师让我们记住花木兰的精神中那条“不慕高官厚禄”那句话,我们当时信了、也背了。后听一位作家说,其实木兰当时不当尚书郎,很可能是因为他怕女儿身份暴露被杀才推辞的,而不完全是“不慕高官厚禄”。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名人的支持者都会挖空心思去找他们的一个个优点,哪怕是沾点边,也要大肆宣传,可名人再厉害,归根结底,他还是人,不可能像支持者所说的那样“十全十美”,他们也会犯错、也会失误,而这些崇拜者们的言论,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它们像一台笨重的机器,迷信地倒在了名人的脚下,他们也许会因此而一帆风顺,而更多的,则是头破血流。
早在建国初期,一些人对某些名人迷信地五体投地,终日“老大哥”长、“老大哥”短的,结果弄得无所适从,甚至四处碰壁,不是这样吗?盲目迷信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苦涩的回忆,只有自我解嘲的苦笑。
不要迷信名人——我们是清醒的凡人。
我们在仔细阅读某些定论时,是否有证明过它的行为呢?伽利略不也在比萨斜塔上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那个“物体的下坠速度与重量”的观点是错误的吗?而在此之前,所有的人都在嘲笑他,其实,他们是在笑自己。
百川归海,殊途同归。我们尊重一切名人,但我们有信心,我们绝不迷信。我们有否定的胆识,因为我们有“独立思考”这个强大的武器。我们尊重名人,但绝不迷信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