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啊——”父亲的声音传了出来。我一听,一个转身,飞奔过去,一把夺过父亲手中的《杂文选刊》,而父亲则站在那儿抱怨,“哎——,也不帮我提个东西,咿儿哟,咿儿哟,这个女儿没用了哦——”我则窝在了沙发上,埋进了书堆。
我的许多性格爱好都来自父亲,当然,看杂文也不例外。好不容易拿来了几本《杂文》、《读者》,翻还没翻几页,便被母亲催着放下书了,“你们父女两个还真都一个样!”这便是母亲对于我与父亲的评价。
我是个小孩,父亲是个“大小孩”,我们两个一凑,还真是志趣相投,什么事儿都干得不亦乐乎——前几天学校放风筝,因为外面的风筝不好放,父亲竟跑了一趟乡下,买来了木条子、浆糊、卡纸、宣纸,称要亲手给我做一只……
父亲总是这样,无论什么事儿都热情高涨,而母亲就不同了,她一看这父女的计划,就急了,一个劲儿地劝我只用“应付应付”,母亲对于这类无关升学考试的事儿总是这样略过。当晚,父亲居然熬夜做到了一点钟,将风筝边夜做好。母亲无奈地看了看漂亮的风筝,也只好摇摇头。
父亲什么都爱:音乐、摄影、杂文、书法。可母亲却恰恰相反,她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只是当个很好的“幕后工作者”支持着父亲,无奈地笑着看父亲与我的一件件“杰作”。母亲不懂歌,但她会听歌,当父亲唱歌时,她总是看似“懒洋洋”地靠在一旁听着,带着温柔的笑容倾听,她似乎不大欣赏其中的旋律,只是抱着对亲人的爱去倾听罢了。所以母亲总是喜欢用一个“旁观欣赏者”的角度来默默地支持着我们。
这是一个标准的平凡家庭:三口之家,收入一般过着“小康生活”。每当我坐在汽车上听父亲的歌声与母亲的唠叨时,我总认为这样的生活便是最幸福的了,正如母亲所说的:平平安安的过日子是多少人用钱也换不来的。
就这样,我便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家庭里生活着,被父亲的热情感染着,继承着父亲的爱好与追求,体会着母亲的慈爱与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