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墙、瓦房、小操场,昏灯,远离喧嚣,远离繁华。一切都只是那样地简单与平凡。唯有《读者》静静地置于床头的小木桌上,伴着我在每一个孤寂的夜晚入眠,又陪着我在每一个冷清的黎明醒来。五年间,便与他结了一生的情缘。
家乡城口,一个中国地图上能找到,但却小得可怜的县城。二00二年前退伍回来,工作分配,到了一个山高路远的小山村任教,离县城100余公里,崎岖山路30余里,加之专业不对口,我几近绝望。老父亲的力柬,我悲天悯人地到了那个小山村,一切如想象的那样,这里没有丝毫现代社会气息,我无精打采地坚持了一个星期。物质上的匮乏尚能忍受,可精神上的空虚让我对今后的生活失去了最后一丝信心。
星期五的下午,已憔悴不堪的我回到了县城,仿佛回到了另一个时代,我竟无从适应了,只身满无目的地在县城的大街上游走。县城有一家书店叫“博力书店”,我以前经常光顾,我走了进去,只是想让自己找回曾经的自我。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书架上的一本本杂志,当我弯下腰,在书架的倒数二层取出了一本期刊,封面上印着“读者”二字。我翻开了她,就是这简单的一翻,如金风玉露一相逢,胜却了人间无数。从此便与这本叫《读者》的期刊如胶如漆,难舍难割。
假毕,又到了那个小山村。背包里塞满了《读者》。因为怕无法订阅,专门挑了厚厚的季度刊,厚厚的一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从那以后,枯燥单调的从教生活便多了很大的一份乐趣,人生的路上多了一位伴侣。每每捧起一本《读者》,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伴着大山的晨露,我结识了“人物”;伴着岩下的小溪,我思考“人生”;伴着林间的枫叶,我感悟“生活”。
木桌上,《读者》慢慢向高爬,足足有一米多高了,我人生的厚度亦不停地加高。《读者》的博采中外、《读者》的人情哲理,《读者》的历久弥新。质朴的语言,都一一揭示出人生的真谛,《读者》慢慢地影响着我,改变着我。教给了我朴素,教会了我要善待人生。渐渐地,我重新拾起了生活的勇气。对人生的际遇逐渐乐观豁达起来。我用心教育起村里的十几个山里娃,教给他们知识,讲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希望他们长大后能改变这里贫穷落后的面貌。那里的山民都说村里遇上了一位好老师,孩子更是一刻也离不开我了。淳朴的村民家里有客时,总是要请我前去作陪。年长的村民每次遇见我,都恭敬地尊称为“先生”。
其实,我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读者》给我带来的,如果没有《读者》长年累月地影响我,我就不会改变对待生活的态度。如果不是《读者》里的那一个个令人深省的故事,我就不会笑对生活的磨砺。更不会得到这来之不易的尊重。
与《读者》同行的五年,如有了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一位形影不离的挚友。感谢《读者》,亦感谢有《读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