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泰山,奔腾的黄河,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星空……这些雄奇壮丽的景色,常常是人们歌颂赞美的对象。然而,若是处处所见皆为宏大的场面,我们也不免生出视觉疲劳之感,仿佛有所缺憾。所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外,我们还钟爱“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自然;“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外,我们还偏好“画眉深浅入时无”的细腻悠长……一句话,小处的风景同样动人心弦。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往事如云烟般消散,只有当年新植的枇杷树如今茂密葱茏,静立在一隅。它是否还记得当年的琴瑟静好?他是否知道那个亲手种下它的人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与人世永隔?归有光用寥寥二十一字,取最平实无奇之景,胜却数万浮夸之言。这“小”处的悱恻凄切之情,亦令人为之潸然泪下。
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休息,下落的苹果砸在他的头上,他由此悟出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少时见到水烧开后蒸汽推动壶盖跳动的景象,深受启发,后来制造出改良蒸汽机。也许这两个故事不一定真实,但其所反应的道理却不容置疑:小观察带来大发现。科学活动离不开深入的思考与实际的操作,更离不开带着好奇心的观察与探索。倘若牛顿与瓦特不重视对“小”现象的管制,不愿对其加以分析领会,只是一味沉浸在单纯的思维世界中主观地想象,岂能最终拥有成功的发明发现?“小”处亦能推动科学进步。
除了在文学与科学上,“小”处还可蕴含更深厚的涵义。白岩松曾回忆他年轻时第一次采访季羡林先生时,紧张得浑身发抖,掏名片掏了半天,掏出来又掉在了地上。在他掏名片、捡名片时,季先生一直在旁边站立着,微弓起背,最后弯腰用双手接过。那是季先生作为一位大儒者的风度气蕴的真实体现。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灵魂。一个小小的细节,如花之芬芳,沁人心脾,留有余香。
“小”处风景,有文学的精妙,有科技的创新,更有人格的崇高。践行“小”处之美,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矢志不移,不羡荣华,在喧扰的尘世,构筑起一个“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臻于完美的“微”而“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