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官场小说《大清相国》观后感1600字

2024-06-16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长篇历史官场小说《大清相国》观后感【篇一】

康熙时期是我国清朝历史上步入繁荣的转折和关键时期,究其复兴的原因,主要得益于圣君康熙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由此也得益于康熙周围聚集了一批名臣。然而,纵观各位大臣,大都不能善终。明珠被削权罢相,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备享尊荣却被退回杭州原籍但是,陈廷敬例外。康熙送给陈廷敬八个字的评价: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漫长的历史肯定会遮蔽掉很多人,在众多历史小说及影视剧中,陈廷敬几乎是一个被遗忘的人物,实际上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王跃文看到,除了秉承中国正统儒家文化,为官讲究忠义、仁爱、清廉,同时才能卓越之外,在陈廷敬身上,还有一种十分可贵的品质实干而低调。

在王跃文笔下,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是能官,却从善如流;是德官,却不乏铁腕。在临别之际,王岐山向众人推荐精明能干而又不乏铁腕的清朝官员陈廷敬,除了鼓励下属们要做一个好官之外,还颇含自我比照的意味。当年的北京市长王岐山成了现在的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而他推荐的书目,既有充满正能量的《大清相国》,也有败火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而推荐本书的王岐山首先身体力行,做到了这一点。在凤凰周刊的报道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过往一年,王为带头遵守中央规定而推掉了各种人情往来,为避免与老友生疏,王岐山夫妇宁愿邀请一些朋友到家里做客,开伙煮饭。

《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培养人才的基本规范;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写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而为人之德,必先宽阔胸怀,做到宅心仁厚、包容如水。做官的根本是做人,作为领导干部,更要记住这本书的精髓。

长篇历史官场小说《大清相国》观后感【篇二】

这本小说是讲陈廷敬的故事,陈廷敬是康熙朝的大臣。

既然这部小说没有将清代十二帝驾前的首辅大臣一一列传,而且陈廷敬也没有当二百多年的内阁首辅,它何以称作大清相国呢?读完这书,才晓得,原来清代是没有相国的,但康熙在陈廷敬暮年时,曾经当着群臣的面亲切地称呼他为陈相国。就是说,清代就这么一个相国。

这部小说讲述的其实就是陈廷敬将明珠、索额图、徐乾学、高士奇依次熬趴下的过程,总结其绝窍就是五个字:等、稳、忍、狠、隐。这是陈廷敬的做官五字真言。做官而又真言,不由得想到李宗吾的做官六字真言。同时在看的另一本书是《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这里面也讲到刘墉为官处世的五个基本原则。这些真言和基本原则当然是只能做为中国官员参考指南,倒不必考虑什么特殊的历史环境,哪朝哪代都用得着。

王跃文写官场的故事非常精彩,《国画》就是证明。他写三百年前的清代的官场,更是不留情面,既把奸臣剥皮,也对忠臣诛心。譬如高士奇吧,以前读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时,感觉高士奇恃才狂放、处世洒脱,而王跃文笔下的高士奇却是卑鄙、奸佞、贪婪、阴毒的小人。《大清相国》里的高士奇先投靠索额图,索额图坏事了之后,又靠拢明珠,明珠不行了,又跟徐乾学沆瀣一气,最后在陈廷敬的连环计里成了一个牺牲品。这期间,他对陈廷敬一直是既中伤又算计,好歹陈廷敬也不是省油的灯,终于还是挺了过来。明珠一直笑咪咪的,脑筋快、城府深、嘴巴严、做事稳、为人却既奸又贪;索额图脾气浮躁,专横操切,虽然甚有心机,但他的对手们个个都是更有心机,在这部小说中索额图得势的时候不多,刚刚起复就又掉坑里了;徐乾学是个伪君子,最初跟忠臣陈廷敬关系不错,后来却把陈廷敬当成假想敌,开始跟高士奇穿一条裤子,最后因为贪墨受贿,被解职;还有一位内阁大臣是张英,他是那种该他管的事,他掉不下,不该他管的事,看都不看,听也不听的主儿。但是这个人很厚道,也很稳健,做事滴水不漏、说话深思熟虑。既不贪名、也不贪权,也不贪钱,可他就是因康熙垂询,说了陈廷敬几句好话,却遭到了康熙的痛叱。这些内阁大臣性格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在围着康熙跳芭蕾舞。

这部小说是讲官场斗争的,陈廷敬为何能够几经沉浮而不倒,与其说是因为他的高尚的人格,不如说是因为康熙不是昏君。好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好人,必须有一个允许好人生存的环境。即使如此,陈廷敬也如履薄冰走过数十年官场生涯。陈廷敬暮年,看明白了更多的事,再之是身居高位越来越不安,于是他就装作失聪,告老还乡去也。

陈廷敬既忠君又爱民,之于他而言,这两者是一样的,爱民才能使社会安定,这是站在拥护皇帝的立场上出发的。但仅仅是这样,在那个时代也是难能可贵的。然而,陈廷敬爱民,必然伤害到那些虐民的官僚们的利益,而如果这些官僚又是皇帝特别宠爱的人物呢?那么陈廷敬的所做所为就会让皇帝不舒服。山东巡抚富伦伪造政绩,他向康熙汇报说,自他管理山东以来,山东喜获丰收,臣民们自愿将收成的十分之一捐给朝廷。这个富伦不但是当值首辅明珠举荐的,而且他还是康熙的奶妈的儿子,是康熙的发小儿。康熙看到这家伙干得这么出色,当然龙颜大悦。然而陈廷敬却表示疑虑,他认为去年遭灾的一个大省,就算今年有所恢复,也不可能是全面丰收,而且所谓自愿捐献,也多半是官员们替百姓们来自愿的。康熙不高兴了,赌气式地说让你这个陈大明白去调查一下吧。陈廷敬进入山东,用非正常手段调查出富伦果然是个贪污分子兼吹牛大王。但是陈廷敬并没有举报富伦,却帮助富伦把责任转嫁到富伦的幕僚及腐化干部的不良商人的脑袋上。富伦心里明白,遂停止向朝廷谄媚吹牛,终止向百姓摊派搜刮的行为。陈廷敬对此解释说,如果揭露举报富伦的犯罪行为,那么在朝廷内部立即就会展开举报与反举报、制裁与反制裁的连锁反应,皇帝就会再派人来核查,中间变数太大,时间拖得愈久,苦的还是老百姓。再之,康熙皇帝是要脸面的人,把他提拔起来的这么大号的一个官员拿下,显得他不够英明。

当时市面上缺少铜钱,原来当时铜价甚高,不法商人把铜钱融掉作成铜锭,更合算。所谓不法商人,他们哪有这样的胆子?他们确实有这样的胆子,但如果不与官僚们勾结起来,光有胆子管个P用。以当时首辅大臣明珠为首,一大串官员都是既得利益者。康熙问起这事时,明珠却说,百姓嫌铜钱太轻,所以不高兴用它。康熙便恩准在新版的制钱中加大铜的含量。这样一来,官商联盟获得的利益更多了。市面上还是没有铜钱。陈廷敬受命去调查,就好象一只猫跳进了老鼠窝里,周围全是恐惧敌视的眼睛。陈廷敬去宝泉局一查账,居然亏空铜料五十八万六千二百多斤,而新任的宝泉局郎中监督许达才上任三个月。这意思就是前任的及前前任的管理这事的人都有问题,可那些人物当时已经都升官了,有的是巡抚,有的是总督,有的是尚书,有的是大学士。案子上达御案,康熙发了一通火之后,只是将上一任宝泉局郎中监督即现任的户部待郎斩首,将才上任三个月的冤大头许达流放伊犁,将户部尚书免职,罢了。不能当真查,硬查的结果就是庙堂上下没好人,而且皇帝也理所当然成了长期失察的傻瓜。

云南巡抚又开始吹牛了,吴三桂才平灭不久,他就把云南治理得非常出色,老百姓都富了,要集资建造大观楼向皇帝献礼了。康熙一高兴,即任命这位姓王的巡抚为云贵总督。陈廷敬又怀疑了,康熙到底是个明君,他虽然不高兴,却仍然同意陈廷敬去访查。陈廷敬来到云南,揭出惊天大案原来王巡抚将吴三桂留下的三千万两银子私藏下来了。这下子都傻了吧?皇上召陈廷敬去了畅春园,劈头就说:你的折子朕看了。你果然查清王继文是个贪官,朕失察了。你明察秋毫,朕有眼无珠;你嫉恶如仇,朕藏污纳垢;你忠直公允,朕狭隘偏私;你是完人圣人,朕是庸人小人!陈廷敬连连叩头道:皇上息怒,臣都是为了朝廷,为了皇上!皇上冷笑一声,道:你为了朕?朕说王继文能干,升了他云贵总督,你马上就要去云南查他。你不是专门给朕拆台,千里迢迢跑到云南去,来回将近一年,这是何苦?这下轮到陈廷敬傻了。陈廷敬不傻,他不是海刚峰,他连忙回奏,并不认为王继文是贪官。如富伦事件的老辙,王继文的幕僚这回又勇背黑锅,光荣牺牲。最后康熙下旨,免掉王继文云贵总督之职,改任广西巡抚。

明珠倒台后,内阁大佬就是索额图、徐乾学、陈廷敬、高士奇。就在康熙南巡途中,一夜之间索额图被拿下,徐乾学、高士奇就地免职,只剩下了陈廷敬。康熙皇帝还气得心口疼。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巨大的变故?还有杭州知府咋这么有胆子,他把妓院改成了圣谕演讲堂;有一小撮人冒充康熙的三儿子诚亲王到处乱跑,骗了N多银子;康熙在浙江检阅水师,钱塘江潮来,将水师的船打翻无数,康熙脸色阴沉,骂道:向运凯,这就是你的水师?太复杂了,想知道的话,还是去看原著吧!

长篇历史官场小说《大清相国》观后感【篇三】

十几年前,王跃文一部《国画》红遍中国,那时候喜欢读书的闲聊时,大多会提到《国画》。不过,这么好的书却一直获不了奖,为什么呢?因为不够主旋律吧,抨击彼时官场现状,堪称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后来就追着看他的《梅次故事》》、《西州月》、《漫天芦花》等等。十年沉寂,突然出了部《大清相国》,只看到书店的宣传,一直没有买。某个周六的下午,偶得此书,一口气读下来,直叹王作家用笔之深不减当年。

《大清相国》从还原清朝时期官场的内质上来说很成功,陈廷敬遭逢所谓的满清盛世时代,顺治时的进士、康熙时的臣子。顺治入关后奠定了清朝的基本国策,完成了从马上得天下到马下治天下的转型,康熙平三藩、稳西藏、收台湾、平定准噶尔。但纵然如此,他仍然无法在官场里随心所欲,前明遗老们,四处搞串联要反清复明,皇亲国戚,王宫大臣们,各自有着自己的势力圈子,一遇风吹草动,都想伺机而起。

一个帝王尚不能在自己的治下随心所欲,一个臣子该面临什么样的困境,陈廷敬的岳父告诉他一个字:忍。同乡卫向书送他一个字:等。他自己则悟出办事要稳。等和忍显然不是消极地求生存求自保,而是说在这种官场秩序下,忠于皇帝,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小说通过一系列细节描述了陈廷敬利用自己的忍等稳,和明珠、高士奇、索额图、徐乾学等一批贪官污吏,官场不倒翁们的周旋争斗中,始终得以自保。更重要的是,他在日常的工作中,极大地影响了康熙皇帝的决策。所以康熙皇帝曾赞他:办事极稳,而在康熙故意治他罪的时候,一大批官员跪地求情,办事极稳是实,大批官员跪地求情可能是虚笔,这就是作者的艺术手法了。

内容基本围绕皇帝身边官员间的斗争展开,阅读中始终绕不开弄权这个词,在一个封建社会时期,无论是清官贪官,都在同一个秩序中通过各自的手段生存、自保,升迁,或者做千秋功名事。陈廷敬也可以说是个最终的胜利者,他二十一岁中进士,驰骋官场五十多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生,曾主笔编撰《康熙词典》。求退之后,又被召回,最后老死相位。

但是权术说到底只是秩序制衡的手段,从制衡的角度看,没有真正的赢家,因为大家都不过是皇家的奴才,秩序不在乎你是好官还是贪官,而在乎你是否满足了专制的意志。书中山东巡抚福伦枉法徇私,坑害百姓,讨好皇上。但陈却不能参他,反而要保他?因为福伦的妈,是康熙的奶妈,这层关系是其一,其二,参了,只会更加剧山东的灾荒,此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官员间的倾轧常常会累及百姓,而陈的高明之处在于权衡利弊,取起利,最后只是拿一个幕僚做替罪羊了事。

对于富有批判精神的作家王跃文来说,他写《大清相国》,一如在写《国画》。都是官场,同样是中国,只不过,中间隔了三百年的时光飞转。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