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颗慈善之心,惠及他人,人人都是慈善家。但我却不得不说一位古代的慈善家:李五。“慈善家”这个说法是近代才有的,但李五作为一名益泽万民的富人,朝廷钦赐他“乐善好施”的金匾,他无疑是一个大慈善家。
李五原名李英,晋江池店富甲一方的豪商。我们闽南语有句俗语叫:“富得像李五一样”由此可见,李五的财富是何等的巨大,更有人说他是富可敌国。相传,李五家用的脸盆都是金的,水池里捞起来的田螺,壳也是金的,池塘里还藏着金水牛。可他平时却很节俭,住小屋,吃粗粮,一文钱都不乱花。这样节俭的一个人,却为当地做了许多贡献。李五慷慨解囊,铺筑途经家乡的泉安古大道中的石板、修吟啸桥、桥亭桥,保证道路畅行,益泽万民。他重视教育,创办桂岩书院,让村中学子就学,其子孙十二世文武科第蝉联。而他对当时泉州也做了很大的贡献。他不仅重修洛阳桥还重修六里陂。
同时,李五还为建泉州东狱庙捐米150石,他屡次在东狱赈饥布施,百姓欢声盈野动这样一个乐善好施的慈善家,拥有庞大的财富,却是忧国忧民。在百姓需要时,慷慨解囊。他没有贪图奢侈的生活,确省吃俭用。将自己的财富施予人们。
他关心人们,用“心”去做慈善,感化了许多人。做慈善的不是钱,是心。李五用他慈善的心,帮助人们,是我们晋江的骄傲。
李五自小随兄经商,后承兄业,往来于江、浙、漳、广一带。家乡土地肥沃,水陆交通方便,李五利用其优势,发动里人和邻村的村民种蔗榨糖,大构仓舍,榨季时大量收购外运。在一次暴风雨中,李五一座糖仓倒塌,数天后清理仓库,发现被泥土覆盖没有溶失的黑糖,色变为灰白,其味更清甜。因之,他把制糖最后一道工序采用泥土覆盖,生产出赤砂糖,其质量明显优于其他蔗糖,销路越来越好。从而他累积了更多的财富,但在往后的日子里,却也将这些财富都之于民。
从这位慈善家身上,我明白到,好人总会有好报的。他的这些事迹流传至今,李五的乐善好施精神成为弘扬晋江慈善文化的样板,也见证了晋江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后人也为这位伟大的慈善家见了一座李五纪念馆。这座纪念馆创设于晋江池店村凤池李氏家庙,以文献及实物介绍明代富商李五乐善事迹。展厅面积280平方米。这座凤池李氏家庙始建于明初,历代多有重修,但始终保持明崇祯年间重建旧规。内存有明代《赠陇西李公俊育重修洛阳桥序》碑刻、《乐善好施》匾额及多副颂扬李五的柱联。走进李五,我感受到了慈善。我们当代有无数的慈善家,像李五一样,虽然很富有,但不是用钱做慈善,而是用“心”做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