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万风象更新,远在中国北疆的蒙古族也同样沉浸在浓烈的喜悦气氛中。
在历史上,春节本来不是蒙族传统的节庆,但是由于后来蒙古人居住地的汉人越来越多,人民的风俗也随之起了变化,使得春节变成蒙汉人民共同庆祝的欢乐时光!
不过同样是庆祝春节,草原上的蒙古人和城市中与汉人杂居的蒙古人却有很不相同的庆祝方式。
草原上的蒙古人依然保持自己的传统,他们在盛大的节日中,穿上色彩缤纷的盛装,拿出最美味的食物,邀请最好的朋友和亲友来到自己的家里,一边痛饮浓香的马奶酒,一边尽情地唱歌跳舞,一边品尝肥嫩的手抓肉。
春节是草原人民相互聚会交流的大好时机,由于很多蒙古人还在草原上保持游牧的浪漫生活方式,他们之间在平时很难有见面的机会,借着春节分隔很久的朋友也许能够在赛马大会上,或者摔跤大会上相遇。无论比赛成绩如何,经过激烈的场上龙争虎斗后,在私下会面的时候,他们会彼此互赠哈达,互敬鼻烟壶,以表达思念和祝福的深厚感情。
亲戚朋友共同庆祝新春的时刻,彼此或许会感到陌生,因为一些亲戚之间距离遥远,可能十年都没见过一次面,等到见面了,经过风霜雪雨的脸已经变得难以相认了!
我就曾经见过一对亲兄弟在同一个蒙古包中饮酒,但是彼此之间竟然没有认出对方,直到一个老人点破“机关”后,两兄弟才喜极流涕!
城市庆祝方式
生长在城市中的蒙古人,他们有的已经忘记自己的母语,完全汉化;有的还能够维持自己的民族圈子,但是也不得不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而适应潮流。城市中的蒙古人对于春节有着和草原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还有从汉人那里学来的另一套。一般他们还保留些许自己的庆祝方式,比如吃手抓羊肉、烧烤羊肉串、边喝酒边唱歌、拉马头琴等等,蒙古族自己的庆祝节庆方式。 而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基本和汉人一样庆祝方式,例如亲戚相聚会、朋友聚餐、邀请上司到家中促进感情;放爆竹、扭秧歌、包饺子、小孩子做新衣等节目。
对于汉化的蒙古人来讲,在除夕晚上的那顿团圆饭,和新旧岁交替之际午夜零时燃放爆竹是必不可少的。
团圆饭其实是以吃饺子为主,在旧岁的零时之前,全家人会聚集在一起,一边欢声笑语,一边包饺子。除夕夜的饺子十分讲究,首先是大家的饺子都要一样大,这表示全家人平等,谁也不欺负谁!
其次是饺子馅的选料上,绝对不可以马虎,除夕的饺子馅选材一定要有吉祥如意的含义。例如你不可以选择牛肉馅,因为谁都不想新的一年太“劳碌”;也不可以选胡罗卜,因为没有人想自己越来越胡涂;当然也不可以放入大蒜,一直算表示不够多。
吉祥的饺子馅包括“飞龙”肉馅、马肉馅、香菜馅、韭菜馅、羊肉馅等等。
这些都能够从中找出吉祥的迹象,如龙腾虎跃、万马奔腾、吃香喝辣、长长久久、三羊开泰。
喜庆“爆炸”声
除夕的这顿饺子一定要在午夜钟声敲满12次的时刻端上桌子,象征送旧迎新,圆圆满满!
与此同时,外面的爆竹和烟花也随这旧岁的离去和新年的到来而爆响起来。这个时刻,满天都是彩色火焰,满耳都是喜庆“爆炸”声,同时满心洋溢着新春喜悦。
穿新衣是小孩子们除了红包外最关心的一件事,虽然城市中的蒙古族孩子已经被那些价钱贵得离谱的名牌所吸引,但是仍然有一些蒙古族妈妈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要忘记自己是蒙古人的后代,会让他们在新年的时候穿上自己亲手缝制的传统服装,用情之深,用心之苦,从衣服的精美图案和细致做工足以体现。
其实无论对草原上的蒙古人或者城市中的蒙古人,新年都是他们都特别重视的佳节。
每逢新春时节,那些身着鲜艳服饰的草原儿女,都会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城市中,逛街、看新鲜事物、购买各种年货,同时也要备足明年春天需要用到的生活工具。
生长在城市中的孩子很少懂得使用母语,当他们看到自己的父母用自己听不懂的语言和陌生的矮壮汉子亲切交谈的时候,他们迷惑不解,为什么父母每年都要来这里找人讲话呢?
其实,这里是专门为这些草原来的“黑脸客”预备的,而城里的居民却很少来这里买东西。
过年的确不一样了,那些应该相见的人们总能够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相遇相见,可以听到自己想听的声音,讲自己愿意讲的话,分享各自不同的快乐故事。
这样可以为新年增加喜庆的气氛,还可以为明年的再会搭上一级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