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红楼梦,书写了飘渺的梦境,留下随风老去的故事,和满心的喜欢与感叹。我喜爱史湘云的豪爽,林黛玉的咏絮之才,和那极美的词,和浮在半空的寂寞无奈,笑语欢声。 渐品,愈觉,世人说林黛玉太过多愁善感,竟是一点儿不错的。她的孤独,她的敏感,她的哀愁,她的感伤,却也不是没有来由的。且不说是性格使然,自小寄人篱下的命运,使她不得不处处存了一分小心谨慎。
对于飘零的一地落花,她的感伤,真实地映照了她的心境。怪不得,她听见牡丹亭的曲子会落泪,无论贾母再怎样地宠爱她,她终归是无依无靠的,孤身一人,任泪水静静流淌。她的日子,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书中,曹雪芹说她是下到人世间还眼泪的仙子,这又使我多了一分安慰,这着实是个很好的借口,为这场悲剧添了几分别样的色彩。金陵十二钗,正是各有各的不幸,折射出世间百态,无论是洞悉世间百态的黛玉,乐观的香菱和湘云,还是机关算尽的凤姐,孤僻的妙玉……她们都逃脱不了命运的悲剧。她们处于社会的悲剧里,却都与自身的悲剧或多或少的脱不了关系。
是晴雯的傲骨,迎春的懦弱,惜春的心冷嘴冷……时代酿就了这一切,而她们,代表着千千万万的封建女性,走向不同的悲剧里。而红楼梦又是现实的,凤姐与贾母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家族的利益,让宝玉与宝钗联姻,弃黛玉于不顾,将她活生生地气死了。黛玉的锋芒毕露,也使她最终无法生存下去。讽刺着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平,女子们被无才便是德的要求压抑着。对于贾宝玉,他对女子的赞美和同情,与当时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但我是欣赏他的,欣赏他的态度,他的觉醒。
记得他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人。在封建社会而言,这样的觉醒,是难能可贵的。在彼时的天空,彼时的晚春,是否: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亦或是:晦朔魄空存。壶漏将声涃,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只不过是那红楼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