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才女的通灵(转载)1400字

2024-11-19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灰白的底色映衬着熟悉精致的面孔,让我们读出辛酸与辉煌。她们是中国历史上两株绝艳的仙葩。一个是明媚阳光下馨香四溢的兰花,一个是幽野里葳蕤滋生的玫瑰。一个誉满京华,一个红透上海。她们虽然有迥异的风格,却具惊人的神似,真可谓殊途同归。  
  傲人才情  
  因一张“白天黑水”的设计图样,林徽因争鸣于京都。建筑学者、美术设计师、诗人,众多头衔在她的身上汇集,注定她是一个辉煌的女性。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在她的身上糅合得浑然天成。她的建筑设计常常氤氲起美好的诗意,诗中又常常用古建筑作比,会有真切凝练的神韵。“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个充满活力的女子。她的诗总是那么温暖宁静,洋溢着和煦的春风。  
  因一部“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成名于繁华的旧上海。小时侯,张爱玲就被目为天才。“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常常作为她才情的彰显。在旧时红色与绿色灯光交错中,她用安静的调子讲述繁华绚丽的故事,一曲终尽,落下满地的荒凉。一部部纷繁的小说,像是罗织一张张浓艳的画布,大块大块的色调勾勒出凄楚的虚幻。  
  惊世之恋  
  在爱情面前,徽因是理性的。留学期间,她爱上了才华横溢的徐志摩,而此时,他已有妻室,她亦与著名学者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订下媒妁之约。面对内心晕起的炽烈情愫,徽因踟躇了。但她经过理性的思考,终究决定将这份情收于心底,酿成甘醇美好的回忆。于是她听从父母之言,回国与梁思成完婚。夫妻相敬如宾,为着共同的建筑事业奔走忙碌,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  
  对于爱情,张爱玲则是感性的。《封锁》牵起了她与胡兰成的的红线。他惊诧于她的才情,便勾起了文人与文人的惺惺相惜。胡兰成是懂张爱玲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因为懂得,所以张爱玲并不在意他是汉奸,依然爱他。三年并不长,却是她生命中最珍视的年华。就算在胡兰成挥霍滥情时,她亦能以高傲的姿态送去诀别信与30万。她只轻描淡写:“我将只是萎谢了。”但那是怎样凄切的疼痛?三年,耗尽了她的情感,亦夺去了她的灵感。  
  灵魂落差  
  在古老的北京城,徽因常常领受盛满的赞誉,因她的才情、优雅与纯洁。林徽因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向来是一个群体的中心,总是一群人如壁脚灯一样地抬头仰望她,用柔和的光线烘托她,愈发显得她眼波灵转,顾盼生姿。在多年后,她却要在病榻上忍受疾病侵袭的痛楚,颠簸与愁苦刻在她的脸上,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鲜。“坐一条寂寞的船,自己拉纤”,这种难耐的孤寂要一人承受,又是怎样的凄凉?  
  满目繁华后,必然会有荒凉。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无人不知,然而几十年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灿烂夺目后平静地隐退,又需要怎样的勇气?又有几人能耐得住这无边无际的岑寂?怪不得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嚣与极度的孤寂。  
  张爱玲的《爱》中有这样一段话: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我不知道林徽因属不属于张爱玲所要遇见人的范畴,只是上天没有让她们煊显于同一个年代,林徽因步入桑榆暮景时,张爱玲才以“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姿态闯入文坛,于是她们跌跌撞撞地错过了。  
  不同背景下演绎的女子传奇,此起彼伏,让人们目不暇接。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