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象1200字

2024-12-2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第二次去北京是在三年前,那时我们借住在一个朋友的四合院里。它给我展示了北京的另一个侧面。那里的气氛慢悠悠的,生活是安适的。天不温不火,虽说是冬天,却不像东北那样寒气逼人,只剩下暖洋洋的冬日的阳光晒在头上,让人慵懒得想睡。那个四合院不很大,院中央有一棵老树,枯枝交错着,把院子上空的天分割成了一块一块的,粗大的根盘旋着伸出泥土外。

屋顶的瓦是黑色的,一片片井然有序,还不时有群群鸽子“咕咕”地掠过。空气仿佛都凝固在周围,安静地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待到天色微明,便会有人悠闲地起来打拳,练剑,逗鸟,转转手里的康乐球,老人们笑呵呵地同别人打着招呼,花白的胡子映着早晨的阳光,随着话音一颤一颤的。也有些老人戴上老花镜,到早开的报亭买上一份早报,眯着眼睛安详地读着;或是戴上一个小收音机,听听早上的新闻,关心关心国家大事;或是操着京腔十足的“京片子”聊聊家常。

北京话,拖着长长的腔儿,慢条斯理,与世无争,同这个几百年以来的京都一样,不由自主的流露出一种优越。天再亮些,就会有一些父母出来买些油条、豆浆、豆腐脑,回去给孩子作早餐,再手拉手送背着书包的孩子出门:“上课要认真听讲,过马路要小心……”这是我第二次北京的印象,一个安静闲适、古香古色的北京。第三次便是今年的北京。这次,我们远离了四合院,接触到的是满街的繁华。在长城上,不同国籍的人们都在挥汗如雨地向上攀爬,那些“老外”乐呵呵地做着“OK”的手势,南腔北调地念着“好汉”两个字。

在地铁上,求知若渴的北京人或坐或立,都拿着报刊;在一个朋友的车上,每天放着英语磁带;清华园里,行色匆匆的年轻人无心欣赏秀美的景色,目的地都是一间间教室——都是这样抓紧时间学习。车疾驶在外三环,如水的车流从身边“呼呼”掠过,心情也随之变得振奋。放眼繁华的北京,高楼鳞次栉比,霓虹灯闪烁不歇,天上的星辰也黯然失色。夜晚的天安门广场,华灯初上,人群如潮,五颜六色的射灯映着美丽的华表——这就是繁华的北京了。

记起上次的老院,我突然感觉北京展示给了我她万花筒似的多样性。那宁静的老院,慢悠悠的京腔……在那里永远是安闲,仿佛永远不会改变。而热闹的一面却是会时时改变的,也许这里今天还是咖啡屋,明天就变成了书店;也许这里今天还是一片荒草地,明天就要变成一个荟萃精品的市场……那悠远的“冰糖葫芦”的叫卖声,仿佛亘古不变,而更新的技术又是日新月异。北京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老城,她和蔼、稳重,又大气新潮。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前面是如潮的车流,五彩缤纷地移动着,后面又是端庄肃穆的故宫,威严地坐在中轴线上,一切都是那样有规律,仿佛和现代社会的多变格格不入。然而正是大尺度的时空跨度才显示出北京的恢弘气度。

回想几百年前回荡在紫禁城里空旷的晨钟暮鼓,再仰望游乐场里高耸云天的观光缆车,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在心里油然而生。我知道,八百多年的时光中,北京以大海容纳百川的姿态融汇了元、明、清迥异的文化,在中华走向世界的未来,她也会以博大的胸怀融汇世界上各种优秀的文化。北京,走好!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