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感悟1500字

2025-01-2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值此伟大时刻到来之际,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结合“发现自己,创造未来”的核心价值观,以“激活红色基因,落实劳动教育”为主题,鼓励各班组织同学们积极学习党史,了解中国人民的伟大劳动成就,体验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

4月23日下午,七(20)班全体同学积极响应,来到了合肥市青松食品集团研学基地参观学习,近距离感受中华民族的面食文化,了解一个馒头的前世今生,体验日常劳动的千辛万苦,将“游”与“学”融为一体,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得。

负责接待的赵老师按照流程,给同学们宣讲了游学期间的注意事项,随后便开始了研学之旅。

第一站,同学们来到神奇的DIY中心,和面粉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在专业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下,制作面点。同学们脑洞大开,创意无限,除了老师教的大圆包、玫瑰包、柳叶包、三角包,还DIY了花样繁多的面点:小猪包、飞鸟包、花瓶包、小船包、熊爪包……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给我一些面粉,我将给你一个世界的无限可能。不过同学们也有一说一,虽然结果很满意,制作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手忙脚乱,状况百出。但也正是如此,才更加明白了父母平时照顾我们生活起居的艰辛,感叹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头脑和灵魂的企业。接下来的第二站便来到了青松文化馆。同学们换上鞋套,一进入一楼大厅便看到两根长圆两根扁圆的白色光滑石柱,赵老师告诉同学们,长圆形是米粒的象征,扁圆形是馒头象征,把米粒和馒头的样子以建筑的方式呈现出来,寓意着石柱是撑起大楼的基石,粮食是维持生命的基石。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青松集团必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展企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关系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

从“青松文化馆”的匾额下走过,青松集团的文化便像一张画卷,向我们缓缓展开。左边是一面塑陈列墙,中华传统文化都浓缩其中: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惟妙惟肖的戏曲人物,五颜六色的艺术花馍,还有多姿多彩的国风装饰品。右边是一间仿古包子铺,赵老师解释道,这是复原了明清时期的包子铺,有后堂与前堂组成。细看包子铺,从食客到店小二,从掌柜到大娘,每一丝头发、每一寸皮肤的褶皱都清晰可见。它呈现了古代包子揉、捏、蒸,卖的一系列过程与制作工艺。再往里走,是“千年美食,一面传承”主题馆,正中的铜铸墙体刻满了东西南北各具特色的面点美食名字,炸酱面、狗不理包子、阳春面、南翔小笼包、西安羊肉泡馍、奥灶面等等全都罗列其中,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中国的面食品种竟如此之多。

继续向前,便看到十八罗汉柱,借喻佛祖十八弟子。十八根柱子盛满各种原材料,科普众生,追溯食物的来源,让人们懂得保障食品安全,必须从源头把关。在这里,同学们看到了能保存90天的杯装常温粥。杯身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粥经过特殊工艺,高温蒸煮,无菌无害。走过十八罗汉柱,便是面食的四种制作方法展示处,煎、煮、蒸、炸,各有千秋。再往前,是一组喜庆的展览柜,展示了生活中重要的场合里,都会有面食的身影:饺子、青团、月饼、长寿面等等。中华面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一路下来,同学们边看边感慨,中国的面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参观完第二站,紧接着便是第三站,生产包装车间。由于安全卫生的考虑,同学们只能在楼上隔着玻璃朝下观望。从揉面、擀面,到成型,全部采用科技流水线生产方式,工人们站在流水线旁边,有条不紊的完成取货、包装等程序。据介绍,流水线生产车间,一个小时能生产馒头38000个,包子20000个,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听到这些数据,同学们都叹为观止。

不知不觉,三个小时的研学游接近尾声,同学们坐上了返程的大巴。此次研学活动,将游与学相融合,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了同学们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也让同学们意识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坚艰,真正做到了游有所学,行有所思,同时也更加期待下一次的研学游。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