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诸葛亮1000字

2024-06-0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刘备与诸葛亮,犹鱼与水,两人的关系被视为最理想的君臣关系。刘备临终托孤那几句,也被视为肺腑之言。不过,窃以为,刘备决不希望诸葛亮取代他的儿子,这样说是基于客观事实。刘备活着时,军政大事全仰仗诸葛亮;他死后,诸葛亮必定成为蜀汉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若有二心,取代刘禅如探囊取物。刘备高明地说出这番话,诸葛亮只有感激涕零,对天发誓的份了。刘备又遗诏刘禅:“你与丞相共事,如事乃父!”他希望保住刘氏皇位,作为回报,军国大权交给诸葛亮。?  
 
刘禅恪遵父命,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以丞相兼领益州牧,全权处理国事。《三国志》说:“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只是蜀汉的一个象征而已。?  
 
人人都指责刘禅庸碌无能,把他说成一个昏君。陈寿写《三国志》,给刘禅的评语是“昏暗”两字。刘禅果真如此吗??  
 
首先,刘备并不认为刘禅是个低能儿。刘备有知人之明,况且“知子莫若父”,如果刘禅果真昏愦无能,做父亲的能全然不知吗??  
 
其次,人们说刘禅昏愦,往往援引此事为证:蜀亡,刘禅过往洛阳,司马昭设宴款待,歌妓唱蜀歌,跳蜀舞,在座蜀臣悲不自禁,唯刘禅谈笑自若。第二天,司马昭问他思蜀否,他竟说此间乐,不思蜀。实际上,这正是刘禅的高明之处。试想,如果他说思蜀,还能活命吗??  
 
刘禅不是聪睿之人,但也决不昏庸。他之所以无所事事,是因为“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他实际上连个旁观者都不是。?  
 
诸葛亮北伐前,向刘禅上了一道奏本,即著名的《出师表》。?  
 
在表中,诸葛亮表达了他对刘备的耿耿忠心,矢志北伐中原,兴复汉室,以报刘备知遇之恩。其心之忠,其志之坚,读之令人肃然。另一方面,表中又透露出诸葛亮与刘禅之间各种不和谐的迹象。例如,诸葛亮强调,皇宫与相府的步调已不大一致。至于怎样不一致,史无明文。但可以肯定一点,不能一致是因为刘禅自作主张而造成的。诸葛亮对此很不满,他的反应是让郭攸之、费?、董允等干预乃至监管皇宫事务。这时,刘禅已经二十岁了,不仅国事不能过问,就连皇宫之事,不论大小,还必须向诸葛亮指派的人请示。若以“擅权”论,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众多权臣中,是名列前茅的。通观《出师表》,不像一个臣子的奏本,倒像一个严厉的父亲在冷酷地教导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  
 
当然,刘禅决非贤明君主,蜀汉就是亡于他之手。这一方面是因为诸葛亮连年北伐,使蜀汉国力大耗,此消彼长,更非魏国对手。另一方面,这刘禅即位以后,诸葛亮把一切事情都揽在手中,没给刘禅任何锻炼的机会。?  
 
所以,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对蜀汉来说,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