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令我着迷1600字

2024-12-2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灌水”,乃当今网络社会中家喻户晓的一个词语。当然,此“灌水”非彼“灌水”,不是往暖壶等容器里灌水,而是在BBS(论坛)上发水贴的那个灌水。想当初本人涉网不深的时候就是在某个论坛看到了除文区外的水区,怀着好奇的心理进去看了下,从此一“灌”不可收拾,发展到每有BBS必登、每登录必看水区、每逢水区必灌、每见水贴必淹的“良好习惯”。如果你要问我为什么对灌水如此“情有独钟”的话,呵呵,我可以告诉你,那是因为我们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处可见“灌水”的影子。不信?那且听我给你“白话白话”——

古文献中对“灌水”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相传舜死了以后,他的两个妃子就跑到湘水边上去灌水,以抒发内心的悲伤,正所谓“一灌解千愁”。她们的泪水洒在江边的竹子上,印上了斑斑痕迹,从此人们把这种竹子叫做湘妃竹,又名斑竹。这就是现在各大BBS上“斑竹”一词的来历。

后来,儒家文化也把灌水看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孔子登上论坛时曾叹道:“灌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又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可见灌水是非常重要的。

庄子亦欣赏灌水的乐趣。他说:“子不灌水,焉知灌水之乐?”、“相濡以沫,不如相灌于江湖。”他的寓言中,也充满了灌水的智慧。以《秋水》为例,这个故事讲述了灌水小虾河伯在自己的网站上洋洋自得,但跑到一个大坛子里遇见灌水高手洋若(汗,他起这名字不就是意味着他灌的水像大海一样多么),才真正了解了灌水的真谛。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灌水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统一了上网带宽(车同轨)、统一了帖子的字节标准(度量衡)、统一了发贴人员的报酬(货币)、还建立了当时独一无二的抗病毒防火墙(长城),给广大灌水爱好者提供了方便。

三国时,灌水事业突飞猛进,出现了关羽“水淹七军”的优秀楷模。由于这个时代在关羽的带领下灌水人才辈出,所以后人在总结这个时代的时候说:“滚滚长江都是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时的人物灌水灌得出神入化,不仅能勇猛得如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还能在谈笑间灌得强虏灰飞烟灭,实在令人佩服。

唐朝是中国文化的高峰,沿用了隋朝的科举灌水制,官员们必须经过童灌、乡灌、会灌和殿灌等考试才能上岗。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本国有如此优秀的灌水人才,不禁兴奋道:“天下大虾皆入我殿矣!”魏征在一边赶快提醒:“不能灌太多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这个朝代还出现了一种新的灌水方式——唐湿(诗),在这方面的成就,以李白最为出色。李白有著名灌水湿(诗)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足以证明当时高超的灌水技术。他还写过一首咏BBS的:“桃花坛(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歌颂了在灌水中结下的深厚友谊。

继唐湿(诗)后,宋词又给我们呈现了一派新的灌水风光。这一次,根据灌水风格可以将其分为两派。其一为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丽景象;另一派为婉约派,以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为代表,有“花自飘零水自流”的灌水风格。由于其词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人们在灌水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把他们的词转贴到各个论坛上去。

到了明朝,灌水文化逐渐普及到民间。其中两位著名的畅销灌水小说作家为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名罗灌(贯)中,代表作《三国淹(演)义》;另一名施耐淹(庵)干脆以《水壶》(《水浒传》)为其作品名,以发扬灌水文化。

水至清则无鱼,清朝大兴文字狱,见水贴就删,遇着灌水的就封号封ID,使灌水帖子的数量大大减少,全国上下灌水者人心惶惶。直到康熙年间,韦小宝狂灌雅克萨城签定《尼布楚条约》,才使灌水人员舒了口气。为了消遣没有灌水的生活,纪晓岚在乾隆帝的批准下带头整理老帖子,修成《四库全灌(书)》,方使精彩的灌水之作得以传世。

再后来属于灌水混乱时代,先是一批灌水人士奋起推翻皇帝统治,然后各个灌水派别争得你死我活方才罢休。但是好景不长,六七十年代又来了一回“清水大革命”,把诸多灌水名将赶下了台,各大BBS纷纷关门,灌水文化再度萧条。

经过了时间的洗礼,现在这个年代又是灌水事业蓬勃发展的年代,灌什么水的都有,而且许多新的灌水篇章被列入中学语文课本,像什么《周庄水韵》、《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等等,可见我国对灌水的重视。

呵呵,说到这里,我想大家也该明白我喜欢灌水的原因了吧?借用雷锋同志的一句名言:“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灌水事业中去。”大家还等什么呢,快行动起来吧,为灌水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后记:腊月四日午后,念有学科竞赛缠身,无法尽灌水之乐,遂于家中写成此文,以抒无奈之情(?)。此文亵渎历史文化,仅供娱乐,切勿当真。感谢阅读!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