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扬州1500字

2024-05-18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朱自清的《扬州的夏日》中描写了夏日扬州的风景人情,清新的文笔使读者在不知不觉间便爱上了这个叫“扬州”的地方。他在《我是扬州人》中更是坦言:“扬州好也罢,歹也罢,我总该算是扬州人的。”作为扬州人,听到这几句话,心中不免要感到自豪。 千古名邑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近黄海,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中有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

作为交通枢纽,扬州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从公元前468年,吴王夫差在扬州境内开挖邗沟,建筑邗城起,经历了汉广陵城,隋江都宫城及东城,唐扬州的子城和罗城,宋扬州城的宝佑城、大城和夹城, 再加上元、明、清扬州城, 2500年的历史积淀成就了这座城市。又是一年三月烟花舞动,略数珠玑,一抒扬州人的自豪。 二十四桥 经历了数千载的传承与融合,通史的秀气、文气已内化为文秘杂烩网扬州城所特有的精气。

虽处长江以北,本不属江南,但又在淮河以南,气候温润,寒暑适宜,湖 泊连延,风景秀丽,让人一踏上这片土地就感觉这儿就是江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游二十四桥后留下了千古名句;宋代欧阳修也曾经赞叹:“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取西湖十顷秋。”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词人姜夔如是说。二十四桥是幸运的,她承载了太多的眷顾,这不仅是因为她的汉白玉栏杆,彩云追月浮雕;还因为那个“二十四美人吹萧于此”的美丽传说。二十四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阶24层,一切都是那么精巧、智慧,与24一一对应。

不难想象,当年徐凝在此拾级而下,恰见远处一叶小舟缓缓驶近,清水中,诗人的身影扑落在船身上,随小舟穿深柳,逶迤而去,桥旁吹萧亭内,清丽的歌女在吹萧弄笛,桥边丹桂飘香,伴着阵阵晚风,水面波光粼粼,暗香浮动……于是,一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便恰到好处地脱口而出了。 时隔千年,站在这座桥上,在那些被行人踩踏得光滑圆润的石板里,我仿佛隐约看见了飘逝的舟楫和它们载走的故事。 绿杨城郭是扬州 “北部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扬州这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老城郭,从烟花三月开始,便到处是杨枝娇嫩,绿柳依依。

在扬州,杨柳与其他树木相比算是“里中望族”了。早在隋炀帝开挖运河时,就曾嘱咐在河堤两岸大量栽插杨柳,也因此使得杨柳盛长于扬州。试想当时炀帝乘龙舟穿行于这纤纤杨柳树下时,一定对自己的这一决定很是得意。 杨柳也是诗人笔下的爱物,刘禹锡、杜牧就曾以《隋堤柳》为题作诗“扬子江头杨柳花,杨花愁刹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至于“长堤春柳”“绿杨城郭”更是有名的扬州八景之二。 扬州岸畔,水乡人家,碧波深处,柔美的柳枝将这里的春色墨化得娇美可人,曲折的小巷浮漾着柳枝的清香。

茶社 有人形容扬州人的生活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即早晨在茶社里喝茶,晚上则去浴室泡澡。扬州人爱喝茶,但还未到“其需有胜于油盐小菜与米和煤者”,但是,若遇亲友酬酢,最好的去处还数茶楼。扬州的茶社很多,但我还是比较喜欢去一些环境清幽,古色古香的老街喝茶,这里的茶馆虽占地不大,装潢质朴,但那松林梅的木雕罩格,梅兰竹菊的汉白玉屏风,多宝架上紫砂壶和香草盆栽,无不使人体味到茶社的智慧与洒脱。 说到喝茶,则不得不提“富春茶社”。

它始建于晚清光绪初年,原为富春花局,以卖花为业,后开辟茶座,改名茶社,现如今已经是百年老店了。

这里对茶叶的质量很是考究,总是要焙到“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拈几根置于杯中,再用开水一冲便又变得鲜活了,那股碧绿的汁液烟墨似地缓缓溢出,顿时,茶色满杯,茶香满屋,人于其中,倦意顿消,倘若杯子是透明的就更妙了,可以看见清亮的茶水和杯底静静躺着的一层茶叶,浅浅的绿,小小的一杯茶中,仿佛藏着一汪深深的潭水,清凉宜人,香雾飕飕…… 茶社并非单纯售茶,同时还有糕、馒、饼等各色点心。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