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晴圆缺1500字

2024-11-05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古时候的人们,当他们仰望苍穹的时候,常常会为月亮周而复始的阴晴圆缺,或失望,或激动。联想到人际交往、世事变迁,每每便会生出许多感慨来。宋代大词人苏东坡的这首《水调歌头》淋漓尽致地写照出这种缠绵悱恻的心态,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情不自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古人们由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限制,只能对“阴晴圆缺”愁绪万端。那么,作为生活在一个崭新的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的我们,难道也只能去吟喟〔味〕“此事古难全”的老调么?不能,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青年人,都要认识到“阴”与“晴”?“圆”与“缺”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分割的。“阴”与“缺”是“晴”与“圆”的基础,而“晴”与“圆”又是“阴”与“缺”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趋势。也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审时度势,矢志不渝,义无反顾地踏上人生之路,对未来充满信心。

人生没有坦途。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失望的情绪是难免的。但是,在这种阴暗的日子里该怎样地认识挫折,认识自我,无疑是很重要的。俄罗斯“文学的太阳”这样告诉我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伤心,也不要哭泣/阴暗的日子里要充满信心/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就会来临!”乐观主义的精神与豪迈的气概充溢字里行间,普希金自己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当他身受沙皇的压制与迫害时,他依然擎起如椽大笔,为自由呐喊,终于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敬仰。他对阴暗的乐观与蔑视,终于为自己赢得了朗朗的晴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难犹如阴暗,成功犹如晴朗。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摩尔根从繁华的纽约只身进入古老的印第安部落,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但他就在那样的恶劣环境之中,数十年如一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终于以《古代社会》的鸿篇巨著享誉于世。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不畏艰苦敢于登攀的人,才有希望到达顶峰。这,也不正昭示着“阴”与“晴”的真理吗?

个人的奋斗要经得起“阴”,才有希望换来“晴”,整个国家和社会又何尝不如此呢?解放前,当祖国的天空正是阴云密布的时候,是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千千万万的先烈,在阴云中,看到了未来的“晴”,并为之奋斗终生。他们的奋斗换来的,是1949年10月1日共和国头顶的朗朗晴空。

“晴”,得之于“阴”。同样的道理,“圆”,也得之于“缺”。林觉民,在他那令人荡气回肠的《与妻书》中,把他“为天下人之‘圆’而舍却小已之‘圆’”的坦荡胸怀献给了他亲爱的妻子。1911年3月29日(4月27日),他血洒广州城,实现了他毕生的向往。缅怀先人,他们的圆缺观令我们感叹,放眼辽阔神州,何处又没有以己之“缺”换天下之“圆”的英雄?

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描绘出那个吃雪充饥去换取祖国人民轻轻松松散步、吃苹果的朝鲜战场的小战士形象。今天,当我们的耳边响起:“你守在婴儿的摇篮边,我在边关站岗值班”的动人旋律时,你难道就不想到战士们甘受别离之苦、甘受“缺”之苦,不也正是为了十一亿中国人民的团“圆”?

从月儿阴晴圆缺的四重奏中,我们竟然发现,它是如此的不平凡,如此地令人心潮澎湃,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青年人又该如何具体地看待阴晴圆缺呢?

我们的党,毋庸讳言,有阴暗面,但其主流是明朗的;我们的社会,毋庸讳言,有缺口,但其主体是圆的。我们的任务,就在于激浊扬清,创造出清澈的源头,流散出清澈的活水。我们的国家有困难,个人也就会有困难,我们的任务,就在于在艰难中,创造出成功,其间需要什么,不言自明:就是“阴”和“缺”中的认同感,然后再是不满足感,最重要的当然还得是你的行动。

如果我们有了这些,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国家,“阴”终究会走向“晴”,“缺”终究会走向“圆”,正如十五的晚上,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终将辉映着人世间的一切:团圆、富足、温馨、笑脸……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