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一个永远不灭的童话...1600字

2024-05-05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顾城是当代诗坛上一位很有影响力的诗人,也是一位倍受争议的诗人。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其创造也反映了朦胧诗派的创作特色。同北岛出奇般的冷静,深刻的思辨性和字字铅重的风格以及舒婷美丽忧伤,庄重典雅,委婉含蓄相比,顾城的诗却是有着童趣,童真和梦幻。在天真无暇和懵懵懂懂中也包含着淡淡的长大的忧伤,这种忧伤不是顾城一个人的,而是那个时代他们共同的忧伤,是那一代人在看见现实世界后的忧伤,而顾城就是其中被这种忧伤带走的一位“童话诗人”。

  一.纯净自然的内容

  诗歌,是诗人认识世界后的一种倾诉。诗人只不过是生活的翻译者,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我们所领悟的就会有不同,如李白对飘洒浪漫生活的高谈阔论,像李煜对亡国破家的深悲剧痛,顾城对生活的演绎就是对大自然的向往和憧憬。

  1.对生命意识的崇拜

  生命是宇宙的精灵,生命也是文学创作的永恒的主题。顾城说过:“诗可写可不写,他到人间来,不是由诗人决定,由它自己决定。”很显然,这里顾城所指的诗,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诗,他已经完全把诗和生命看成一体了。“生命与诗的二位一体,即是他的文艺观,也是他的人生本体论。”生命即诗,诗即生命。“诗是一种自然的生长,是生命在人类中产生的影像。”它是具有和诗人同等地位的事物。在他的诗歌海洋里,生命意识极为强烈,无处不在。面对生命,很多人都会思考,有的人则是浅尝辄止,而有些人则有很不一样的感触。顾城好像用一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从十几岁到死去,无从间断。

  特殊的时期,给了顾城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一双敏感的眼睛。随父亲下放山东,从此与世无争。给他留下的只有那本《昆虫记》,从此他的生命里就只有大自然这一个朋友。

  十几岁的顾城,就开始对这个未知世界有了奇特的想象,在他的笔下,世界就是一个他自己编织的天空,里面有小花,星星,月亮等很多的意象。一滴雨水,一片落叶,一只蟋蟀,诗人都描绘的生生不息,他努力地去感受和聆听每一个细小的生命。“他常常凝视,在雨云下忙于搬家的蚂蚁;在护城河里游动的蝌蚪和鱼苗;在屋檐下筑窝的燕子和觅食的麻雀-----他不太凝视人,在他眼里,人似乎是种最令人生畏的动物”④

  十四岁的顾城在《无名的小花》中这样写道:“在山石组成的路上,浮起一片小花,它们用金黄的微笑,来回报石块的冷遇。它们相信,最后,石块也会发芽,也会粗糙地微笑。在阳光和树影间,露出善良的牙齿。”顾城的眼里,世界是有着无穷力量的,小花微笑,石块最后也会像花儿一样发芽。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只是我们愿不愿意去相信。

  后来,他写“牛郎唱起了悲歌,织女的眼泪汇成了河” (《对宇宙大声发问》),“蟋蟀欢迎我,抖动着琴弦”(《生命幻想曲》),“蜜蜂,用鼻子唱歌”(《我知道了,什么是眼泪》)。不论是静止的,还是动态的,在顾城的笔下,总是充满着活力,使人能充分地感受到生命的张力。

  “铝是崭新的,银闪闪变形的疼痛”(《在白天熟睡》)

  “让水杉用软弱的笔尖,在风中写下婚约”(《南国之秋》)

  “我要在最细的雨中,吹出银色的花纹,让所有在场的丁香,都成为你的伴娘”(《南国之秋》)

  顾城就是这样编织着美丽而充满梦幻的王国,他就是这个王国的国王。蝈蝈,云朵,雨水,鳄鱼------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的士兵和子民,生命不是他赋予的,但他给了它们平等的地位。

  《生命幻想曲》的创作,是他对生命重视最好的表达,“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这个世界与我无关,他就进入了自己创造的世界,和他的那些大自然的朋友一同嬉戏,起居。世界融进他的生命,他的世界也融进了蛐蛐,紫云英的生命。

  2、对死亡意识的超然

  有生,就必有死。死亡,是世间万物所必须面临的。而自杀,好像和诗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难道是他们看清世界后,而希望生存的另一种方式??海子卧轨,蝌蚪割腕---

  顾城的诗歌里自始自终都蕴含着死亡意识。

  十岁的他,就被一排排红色的小鬼们所恫吓,本来在他眼里美好的世界,从此就被这层红色的烟雾所笼罩。在以后的很多的诗歌创作中,“红色”,就成为了他创作的主色调。想像的美好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造成了他心理上的与现实的反叛,死亡好像就变的更加美好。“在那错误的年代里,我产生了这样的‘错觉’”(《眨眼》)。他所努力构建的童话世界一次又一次地被现实的无奈摧毁,最终还是迈向死亡的深渊。

  “写诗的时候,当精神达到一个极限的时候,就到达了一个最为美丽纯净的地方,但同时也就临近死了”。在他的眼里,死亡和美丽纯净竟然如此之近,死亡好像是美丽纯净的更高一层,是一种纯美的艺术。

  “命运的风呵,感情的波澜,请把握吞没;命运的风呵,生活的波澜,请把我埋葬”(《我的独木船》),他只不过是人世沧海里的一艘孤独的小船,却希望驶向沉没的海底。“我所渴望的美,是永恒与命运,谁知他们竟水火不容。生命的美,千变万化,却终为灰烬”(《美》),在美好的生命,到头来还是要命归黄泉。错误的年代给了荒诞的诺言,现在却无法兑现。

  “是钟摆,它是死神雇来丈量生命的”(《爱我吧,海》)

  “一排排含泪的小草,唱着歌谣,走向死,走向屠刀-----”(《小萝卜头和鹿》)

  “四野都飘着大雁,都飘着溺死是庄稼”(《南国之秋之二》)

  “一只船累了,在拥挤的波浪中,慢慢下沉”(《一只船累了》)

  死神总是和他为伴,死亡意识在他的心里仿佛早早地留下了种子,顿时间,世界仿佛就是一个死亡的囚笼,而他就是给死亡先生做笔录的囚徒。

  “多好哦,多好,死是暖和的”(《老人之二》)

  “你独自走上平台,你妻子,已被黑丝绒覆盖,墓地并不遥远”(《暮年》)

  “爱,把鲜艳的死亡带来”(《我把刀给你们》)

  “即使整个世界都把你欺骗,死亡总还是忠心的伴侣”(《火葬》)

  从物到人到自己,顾城对死亡的思考从未间断过,死亡意象也不时地在他的诗里出现,“鬼”、“尸体”“墓地” ---和现代象征诗派不同的是,顾城并没有像他们那样照搬法国诗人的意象,造成食洋不化,恐怖阴森的状态,而是淡淡的。

  像《露》、《绝字》、《多愁》、《祭》等等都有对死亡的描写。

  3、忧郁中透露着豪壮

  没有谁,能只有一种性格。再坚强的人,也有感情脆弱的一面。南宋豪放诗人陆游也有“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哀婉卓约;苏轼也曾对妻子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痛。亡国之君李煜也会“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感慨。顾城也不仅仅是一味的文笔纤弱,在与现实世界的碰撞之后,只能在诗歌里去体现那番曾经幻想的豪壮。

  错误的年代,给了他太多的痛苦,虽然不像五四时期,觉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哀,但时代给予他们一代的却也是一片迷茫。“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诗人北岛就是和顾城一样经历了时代的磨练。

  “把酒洒地醉红花,举杯向天祝青云。忽觉人间天地小,打破苍穹落流星”(《白云梦之一》),大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长空苍苍飘团云,大河荡荡浮残冰。金戈映日铁马跃,一江春水出昆仑”(《白云梦之三》)

  “蹄声如雷军车动,队列纵横旗飘风。铁戈挥溅碎落日,玉剑飞迸断长虹。熔尽星月铸兵械,舀干银河洗马尘。沙岸高奏凯旋曲,热血扬波荡乾坤”(《白云梦之四》)

  本来怀揣豪壮梦想的他,时代没能给予他施展身手的天地,他只能在诗歌中展现苏辛放翁式的旷达了。

  《白云梦》十三首,《闲信五则》以及《震旦歌》这些近体

  诗中都饱蕴着诗人的胸怀壮志。

  4、自然纯净中的哲理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⑩,你在欣赏着明月,却不知道也成了别人的风景。顾城的诗歌里也不是只有简单的意象堆积,也不乏有这样的哲思道理。

  十二岁的顾城就曾这样的写道,“树枝想去撕袭天空,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作月亮和星星”(《星月的由来》),在小顾城的眼里,树枝的功劳是不小的,星星和月亮就是这样被我们发现的。

  “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我的幻想》),有幻想就有实现和破灭,而顾城幻想的,却始终没有实现,就像生命和死亡一样。“我所渴望的美,是永恒和生命”(《美》),死亡是永恒不变的,只是我们在这有限的生命中要不要做出最大的价值。

  “太阳去追赶黑夜,又被另一群黑夜追赶”(《案件》)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诗很近”(《远和近》)

  黑夜和白昼就如此被他演绎的充满生机,用“追赶”来比喻交替;时代给了他不愿接受的黑眼睛,他并没有消沉,而他却向着光明迈进;现实与理想、生存与虚无之间最终选择的是理想和虚无。

  《有无说》、《怀古诗哲十二章》等都有道家空无的哲理,以及借古人来抒发自己感情的道理。

  二.朦胧含蓄的艺术特征

  1.意象呈现,象征隐喻的创作手法

  无论是在外国的诗歌中,还是中国的古代的诗歌以及现代诗里,意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顾城所创造的童话世界里,意象则是更为广泛,这样才能体现中国所独有的“意境”概念,使得诗歌不仅深沉,而且韵味无穷。

  诗是暗示的,朦胧的。如果只是一味的直抒,有时就显得平淡无味,比如早期郭沫若等人的新诗。象征性,在顾城的诗歌里到处可见。由此事物代替象征彼事物,言此及他,而达到所要表达的效果,诗歌有时也就会表现的有多个意义。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黑夜”,所代表的就是那个特殊而又错误的年代,给予他和那一代人的不幸,他们并没有就此而消沉、堕落,他们做的是一次次尝试着去发现或改写历史,探索无时不在。

  “刚进城的小树,不安地在街头停立。小树刚想问路,变招来一阵唾弃。真理贴出广告,叫做:不准怀疑”,“小树”象征着作者所代表的一代青年,而所谓的“真理”,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行为准则,谁都不许违背,一点都不能怀疑。

  还有像《小花的信念》、《花雕的自语》、《远与近》都是具有象征性的作品。

  2.抽象变形,主客对立的创作手法

  抽象变形,好像在现代诗歌中被诗人所钟爱,尤其是现代的象征诗派,现代诗派以及当代的朦胧诗派。在他们眼里,直觉、幻觉、错觉,瞬间的感觉印象很容易发生变形,我想主要是由于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现实不能够达到统一的标准,而造成主观和客观的对立或是差异,形成所谓的抽象变形,继而达到创作的目的。

  “我在阔野上,在霜气中,找寻春天,找寻新叶,找寻花丛。当天大亮,冷雾散尽,我只找到,一滩败草,一袖寒风……”(《找寻》)。童年的顾城,充满着对世界的幻想,但一觉醒来却发现,世界并不是他想象中那么美好,梦幻被现实的残酷所吞噬。“当一辆破旧的卡车把我们抄家后的残破旧家具,连人一同载走的时候,在十二岁的顾城眼里,流露着迷惘也流露出喜悦”⑪,迷惘的是,世界毫不留情的抛弃了他;而喜悦地是,错误地认为红小鬼将把他带到一个没有人的世界!

  “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床。你那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小巷》)

  “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之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感觉》)

  他不是不愿意相信世界,可一次次的伤害使他再也无力承受,他努力地寻找,自以为拿到了通往梦幻世界的钥匙,却怎么也找不到门,摆在眼前的就只是寒风败草般的失望。于是,他就合上双眼,世界与他无关。

  3.省略跳越,视角转换的创作手法

  朦胧诗之所以朦胧,就是因为它的创作手法而导致,这样一来,它所省略的部分就得在我们读者阅读的时候去补充,由于我们的欣赏水平,以及对意象的理解程度有局限,这就导致了诗歌的多义性的特点,从而形成朦胧诗。

  “敲敲,星星点点的铃声,还在闪耀。在学校,在课桌一角,有一张字条。是最初的情书?是最后的得数?谁能知道。房上猫跳,吓跑了萤火虫,蜗牛在逃跑。还在盯梢---歪歪斜斜的影子。悄悄”(《星夜的岛》)

  “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弧线》)

  作者在星夜对着天空去想象,这种想象是跳跃的,没有规律的,天马行空式的想象。顾城通过这样的描写来展现自己的心情感受。

  当然还有视角的瞬间转换,如“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视角就在“你”、“我”、“云”之间转换,忽近忽远,扑朔迷离。

  “在街角,铺一张油布。前面是路。他们很灵敏,是网上的蜘蛛。他们很茫然,是网中的猎物”(《小贩》)

  “如果你跟我走,就会数我的脚印。如果我随你走,就会看你的背影”(《田埂》)

  瞬间视角的转换,给人以遐想,还能使读者有一种卞之琳式“断章”的感觉。

  4.感觉沟通,大量通感的创作手法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⑫,感觉和视觉的转化,更能表现出诗人的心情。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⑬

  “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⑭

  顾城的诗歌里也有诸如此类的句子。

  “有时能听见叮叮咚咚的雪花”(《净土》)

  “掘着湿土中的根须,透明的乐曲在不断涌出”(《东方的庭院》)

  “大自然宏伟得像一座教堂,深深的墨绿色是最浓的宁静”(《童年的河滨》)

  通感手法的运用,诗歌的联想空间得到充分的开拓,客观时间变的很有童趣,骤然间变得丰富起来,使得顾城所营造的童话世界显得更为广阔。

  5.物人转换,拟人手法的大量运用

  顾城的诗歌里的生命气息前有论述,在浓烈的生命气息之中,又使用大量的拟人化的手法,这在顾城的几乎每一篇里都有呈现。

  “烟囱犹如平地耸起来的巨人,望着布满灯火的的大地,不断地吸着烟卷,思索着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烟囱》)

  “牛郎唱起了悲歌,织女的眼泪汇成了河”(《对宇宙大声发问》)

  “诗安息着,在那淡绿的枕巾上”(《梦痕》)

  “让水杉用柔弱的笔尖,在风中写下婚约”(《南国之秋之三》)

  诗人所追求的是一切与人类平等的拥有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生存的权利,一切生物和他一样起居、歌唱,他只是他们之中的一员。在现实世界里所遇到的挫折,拟人化的事物就成了他的玩伴和倾诉心声的对象。和他们一起是幸福的,是快乐的。

  顾城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童话诗人”。还记得他那顶高高的帽子,是他远离尘嚣,不想被世俗的灰尘所沾染的标志。他并不愤恨世界,只是不愿接受罢了。时代给予他们太多的痛苦回忆,他也只能想方设法的快乐,只是这样的快乐太小,太虚幻。他庇护自己,同时也呼喊,喊出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无奈。看似美好的童话王国,却也隐含着淡淡的忧伤,他不明白,谁都不可能永远地活在童话之中的。正像他在诗歌里说的那样“我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他的任性,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在黑暗中还勇于向前的讲着童话的战士。“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