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激发学生自我理解的价值2800字

2024-06-01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吕定珠  
          (黄冈实验小学老师)  
 内容提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以教师的理解为主导的,教师的理解常常替代了学生的理解,教师的理解变成一种权威。这种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的结果,忽视了学生自我理解的价值,教学过程被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很难得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难于实现。素质教育要求改变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的重点转到对教学过程的关注上来。新的教学模式关注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理解,强调教师在学生自我理解中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问题情景的设置是教学过程的关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我理解所出现的错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同样的价值,学生认识上的错误不仅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必经阶段,而且也是学生的基本权利。  
 关键词:教学;自我理解;价值  
 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的,教师的理解成为学生理解的依归,学生的自我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被忽视,在教学过程中结果的意义成为教学的首要目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之间是分离的。这种教学模式的哲学基础实际是功利主义的教育观, 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突出表现就是应试教育,知识和考试是教师和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和学生关注的也只能是知识本身,而不是通过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培养能力,锻造人格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抑制而不能转化为持续的内在学习动机,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很低,并长期处于抑制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教师急切的要求对知识的掌握所抑制;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心理覆盖了其对知识探求的动机,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支配下变成了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分析,动机是提高知识掌握效力的关键,也是引导智力深度参与的动力,没有强烈的动机的推动,学生的能力就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提高,学生也不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真正的满足感,对学习也就没有真正得兴趣。马斯洛的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要演变过来的,在学习过程中,好奇心是学生最基本的需要,“获取知识,使宇宙系统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世纪上获得基本安全的方法,或者对于智者来说,是自我实现的表达方式。另外,探究和表达自由也被作为满足基本需要的前提来详细论述。” 以知识的掌握为依归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剥夺了学生对知识兴趣的连续性。  
 同时,现代认识论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结构是由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活动方式交替作用来完成和提高的。同化以个体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越多,能力越强则同化的能力就越强。同化有三种水平:在物质上,把环境的成分作为养料,同化与体内的形式;感知运动智力,把自己的行为加以组织;逻辑智力,把经验的内容同化为自己的思维形式。顺应是通过同化将外在的质料转化为自己的结构使个体不断适应环境,同化的水平越高,适应的能力就越强。  
 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已掌握知识,特别是学生的已有经验的价值,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同化能力,同时也影响到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既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  
 与现代心理学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启发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把教学理解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首先是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理解,学生的这种自我理解是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的深度参与为目的的。在学生的自我理解过程中,理解的正确与错误不是这一教学环节所关注的,学生的错误也有其独立的价值,学生的错误也应受到教师同等的尊重。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格的形成过程。波普尔认为,科学本身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没有试错也就没有科学,没有真知和真理。教学过程的前期阶段应是一个不断为学生提供试错机会的阶段,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试错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自己自我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形成同化和顺应的强烈动机,并在与他人的交流和比较过程中发现自己自我理解上的不完整性 ,从而形成不断提高自己理解水平的动机。  
 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自我理解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一种排斥和压缩这一关键环节的内在动力。因为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支配下,知识的掌握终结了教学过程,结果是教学过程唯一的指涉,过程没有实际的价值。这一观念反过来被我们以知识为评价体系的考试制度所强化,其又成为以知识的掌握为指向的教学模式的一个异化的外在环境,强化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功能。最后的结果是谁都感受到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弊害,但谁都无法摆脱这种教学模式的支配,最终却变成这种教学模式的资源支持。  
 解决这一悖论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发学生自我理解这一资源。教学中学生的自我理解并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环境,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因此,问题情景的设置就成为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景隐藏在文本获得的历史背景和知识自身的发展史之中,也就是隐藏在知识社会学之中。 教师在设置问题情景的过程中,必须对所授学科的知识社会学有一个透彻的把握。问题情景的设置既要适合学生的智力水平 ,又要揭示文本在知识体系中的价值。问题情景适应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是为了引导学生的自我理解,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自我理解的动机,使学生的智力完全投入到对文本的自我理解之中,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这种相对独立的情景中体验到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探索的价值,为学生进入社会创造条件;问题情景要体现文本的知识社会学的要求是为了避免学生学生对文本的过度诠释而使学生的自我理解与文本所涵盖的公共知识之间无关涉。因为教学过程最终使要在学生自我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交流和辩驳形成能为学生同化的公共知识,形成学生对公共理解的顺应,也使学生体验到他的自我理解为公共理解有所贡献。  
 总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自我理解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相区别的关键。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中,教学应被理解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过程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我理解具有重要的价值;学生的自我理解过程中的错误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学生的错误也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问题情景的设置是这个阶段的关键点,问题情景既要适应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智力水平,又要满足文本的知识社会学的要求;在问题情景的基本结构中,学生的自我理解与文本所蕴涵的公共知识之间形成内在的关联,学生的自我理解对文本的公共理解有所贡献。毫无疑问,启发式教学模式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要教师透彻地把握文本的及时性意义,而且还要求教师充分地理解课程内容的知识社会学,以便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景既能适应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又能使学生的自我理解指向公共理解和公共知识 。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