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奏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屈夫子在两千余年前写下《九歌·国殇》,悠远的反思自那时起便在历史中写就。以中日战争观之,作为战败国的日本需要反思,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亦需要反思。是什么促使了民族的重新崛起,又是什么使得中华民族睡狮猛醒?
一个不会反思的民族,是一个懦弱的民族,而民族的希望恰在反思中不断成长。今朝中华之大国局面,对于过往历史的总结与反思功不可抹。日本在二战之后的成长亦在于反思,然而他们反思的结果,许多人认为不是败给了中国,而是败给了美国,以至于迄今有舆论狂妄否定历史,为战争罪魁鸣怨叫屈。中日关系近年来步入低谷,与他们对中日战争的反思莫不相关。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日关系的现今局面几乎可以用诗仙李白的此诗句来形容。战争留下来的民族心理隔阂在日本部分政要和右翼势力的我行我素中日渐拉大,这对于两个亚洲的最大国家而言,绝非善事。战争的创伤,是两个民族挥之不去的哀痛,化剑为犁,永葆和平,冀望一衣带水的中日邻邦友好相处,才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19世纪70年代,德国“铁血首相”俾斯麦曾看到所求所学截然不同的中日留学生,他以日尔曼特有的文化眼光预言两个民族30年后的不同命运:日本将成为东方强国,而中国将会逐渐衰落最后任人宰割。结果不到30年,甲午一战,军力、财力远胜对方的“上邦大国”,竟被“蕞尔小国、倭奴之邦”的日本打得一败涂地,俾斯麦一语成谶。这是中日两国近代争端之始,也是对日反思之始,康有为等人因甲午之败,感怀至深,遂公车上书,图谋变法,以求挽将倾狂澜扶即倒大厦,然而内部纷争终使维新百日而败。
兄弟阋于墙,外必侮之,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1928年5月3日,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日本在出兵济南并悍然制造了“济南惨案”。这正是其后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的前奏。日本之所以敢于入侵华夏,内乱是重因。我们反思历史,除了要求对方正视罪恶之外,也应该自省:为什么当时内乱不息?为什么“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即便没有警报声的提醒,每个南京人都不会忘记12月13日这个日子,这已经是这座昔日的悲情城市的集体记忆,人们无法忘却这南京之劫、中国之痛、人类之难。12月13日,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可是直到70年的今天,日本社会仍然不敢正视南京大屠杀。记住历史首先要真实地还原历史,科学理性地认识历史。70年来,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保存、寻找证据和还原真相的努力,一直坚韧的持续着。因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唤醒痛苦的记忆,不是要渲染一种仇恨,而是要更科学、更正确地面对历史,面向未来。为了让白骨得以入殓,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为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悲泣,让战争远离人间,让和平洒满人间,一切爱好和平的团体和人士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和平、和谐、和解的新世界而共同奋斗!
八年全民抗战终于取得了不朽的胜利,那是近代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上最为酣畅的胜利,是民族振奋之强音!纪念抗战胜利,是不忘国耻,铭记历史的灾难,追求和平的未来,图我民族复兴之业。预言家曾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然而我们不能自欺欺人,真正的社会进步,是为自己具有内在生机的文化所引领,而不是拒绝反省,亦步亦趋,把自己的命运纳入别人的既定轨道。
六十年来,中国在破浪前行,日本也在快速成长。作为亚洲最大的政治大国和亚洲最大的经济大国,中日关系对于环太平洋以至世界大局尤为重要。中日有竞争,也有合作。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贸易伙伴只有五对,而中日就是其中的一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滚滚,进程空前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全面展开,尤其是中日两国所在的亚太和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正以亚太经合组织、“10+3”、中日韩等多种方式迅速展开。这意味着中日双边经济关系的发展将越来越深入而广泛地纳入到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多层框架之下,双赢局面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长期维持下去。
但是,必须正视的是,如果我们不进一步加大在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上的投入,我们与日本的当前差距极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数据显示,中国引进技术软件与硬件设备的费用之比,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这固然有某些发达国家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的原因,但也与观念亟待改善有关。
要反思的还有我们的年轻一代。当某些人骄傲于美国硅谷有多少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员是华人的时候,应当反问为什么留学生数目与中国相当的日本人却绝大多数选择了归国服务?应当反问为什么我们有人穿着日本军装,拿着日本刀在旅游景点拍照?为什么有女明星穿着日本国旗装出入典礼?为什么有幼儿园居然每天凌晨放起了日本海军军歌?
战争是灾难。在纪念胜利的日子里反思战争,反思和平以来的进程,正是为了避免战争,谋求长久的和平与发展。“出不入兮往不返”,许多事情注定不会从我们的记忆中淡化或抹去,往事不如烟,惟有反思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