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真情关爱1800字

2024-12-2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8年前初到德国时,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文化背景完全不同,在国内几个月内速成的德语更本不够。在茫茫人海中的感觉如在海上的孤舟一叶。但为了生存只好借着字典,口和手并用,满世界的找德国人请教,最害怕的是冷冰冰的“不知道”和一张在国内常有的城市里的人对民工的不屑的脸。但令我意外的是我从来也没有碰到过一次这种情况。事隔多年后的今天,在上海的我每当回想起,当年在德时的冬天,空中飘着小雪,气温为零下20度,温暖的电车中的我向其中的一位乘客问路,整车的人帮我指路,懂英语的走到我的身边给我翻译,当我下车回头,仍见明亮车灯下的一车子的关怀的脸和一车子的指路的手。那一幕,似乎仍就在眼前,那一刻的感动和温馨不仅使冬夜不再寒冷,而且教会我很多以前我从来没有重视和要去做的。这就是真情关爱,一种不需要化很多力气去做却能令人感动一生的真情关爱。许多时候,真情关爱都被人们认为是一件要准备好多时候的大事,最好是捐助百万给贫穷的山区帮助那里的失学儿童,要不是下乡到连水都没有,人文环境很差的山区去助学。而这些离我们这些普通的医护人员似乎很远,因此谈论真情关爱有时也变成了一种谈论与己无关,高高挂起的关爱。可事实上,让我一生难忘的关爱只在问路时的一个微笑,一句详细的回答。是汉萨航班上一声轻轻的问侯“太太,您的孩子要牛奶吗?”。是实验室中的同事认真的纠正我错误的德语发音。真情关爱有大有小,在大部分人和大部分时间中,它只是一个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一次详细的解答,一个电话咨询。很大程度上它只是在我们身边的一件举手之劳,是我们每一位不费吹灰之力能作到但从来却没有重视过。假如我们每一位都能从现在重视起来,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展开大家的笑颜,那么这世界就会到处充满爱。  
  最近的报纸上有很多有趣的名词,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出钱的“上帝”和服务者,如此关爱也很自然的有施与和被施与之分,施与者高高在上,洋洋自得,被施与者感激涕零。可是人一生下来之时,都是一样的赤条条,人生应该是平等的。只不过因机遇,命运,以及自身的努力等等而成为了某种社会精英人物;或因病致贫,因某种原因下岗。但当人生之旅走完之时也都一样啥也带不走,不论是名和利。回想当年在德时曾很被他们在超市结帐时的对话所惊奇,“上帝”必会真诚的对收银员说谢谢,谢谢你们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品,而收银员也会同时说声谢谢,谢谢你们光临和购买我们的物品。那种平等互助而造就的和睦而温暖的关系使双方都同时享受到了购物的乐趣。如果说谢谢光临这句话在我们这里也经常能听到的话,那么来自于顾客上帝的真情感谢可真真少之又少。真情关爱何尝不是同样的哪?在我们的社会,更应该是人人平等的社会,在平等关系上的真情关爱,并不是某人或某团体的(主要是指目前 所谓的强势群体)单方面的付出或单方面的施与,真情关爱永远也是双方面的。其实在我们的国家一直有“你敬我一尺,我报你以一丈”的文明古风。在人们给与他人以各种关爱时,也得到了感激,虽然感激的人也会以他所能及的方式给予回报,但感激本身就是最好的报答。同时人们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某种满足和成就感。当然这里谈论的关爱是不记回报的关爱,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关爱”不包括在内。  
  目前有关医学界的真情关爱的文章似乎都在去年的抗击非典发表完了,赞美的词也都用在了当时战斗在一线白衣天使身上了。这几日我在网上查有关真情关爱的医学界的文章真的是少之又少。真情关爱岂是有时段性,时空隔离性的。在非典的困难时期,被隔离的孤独而恐惧的非典病人需要医护人员乃至全社会的真情关爱,在非典已远离我们的今天,在病床上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也同样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出自内心深处的自觉自愿的真情关爱,这种真情关爱应该是从病情到经济到路途等等全方位的。这样的病人也同样需要来自全社会的全方位的从精神到物质的真情关爱。反过来说,长期战斗在一线的白衣战士们,责任重,任务多,许多还是人到中年的上有老下有小的,也需要来自病人和病人家属,以及全社会的真情关爱。关爱在人的社会中总是一直存在和被需要的,老人和孩子需要被关爱,妇女和弱者需要被关爱,社会的精英,或领导同志也需要被关爱,关爱是即没有时间性,也没有空间性,没有范围性,没有大小性,没有特定的对象性。  
  总之,真情关爱是一个博大的主题,要论这样的一个题目,不是一时间能论得清楚的,该是慢慢的大家讨论着来认识,来体会,来实践。在最后的实践中让其慢慢的成为某种席以为常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会更美丽,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将会感到更美好。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