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早恋700字

2025-01-0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不揣冒味,篇首先要借助一下刘绍棠先生的一篇回忆录 (全文见《新闻出版报》1988年第1期4版)。文章中有一段说:50年代,早恋盛行,当时的中国青年报社文艺部主任吴一铿同志想把一位女演员介绍给读高中的刘先生,但刘先生已喜欢。L一位15岁入党的女同学(现已与刘先生共患难35 年),这位同志与i这女同学见一r而,终于放了心。 据此,我有儿句话想对谈恋色变的老师、家长说。

50年代是您们的学生时代,也是您们之中的许多人奉为楷模的时代。那样一个正统的年代里早恋都会盛行,80年代这样改革开放的年代,早恋又如何禁止得了?当然,最近开明了,讲疏导。我看,疏导也未必就成功。一定的年龄有一定的特点,一定的感情需要,这种需要自然地产生,我想该属于政治老师所讲“客观规律”一类,不能消灭,只能利用。那么,一些学生在不自觉中利用“早恋”互相促进,学习成绩都得到提高,这类“早恋”有什么必要禁止?还有一些学生由于早恋失败而不得不冷静地思索一下,从而最终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任何年代学校教育里都没有爱情教育(禁止早恋不属这一范畴)这一专题,年轻人不通过实践,怎么懂得爱情?早*些懂得,早一些成熟,早一些学会思索,不算是坏事(当然晚一些也不是什么坏事)。至于影响学习的早恋,是要指导一下的,但应该从教育双方提高学习成绩入手。说到有此男女学生在一起只是为好玩,快乐,则这已不是“恋”的问题,如果把这种情况归为“早恋”,我以为是对早恋的一种奕汝。 我记得在《青春万岁》,卜,作者是怀着美好的感情去描写“极正面人物”团支书的早恋的,因此伐红i那时候看待早恋恐怕是比较客观的,这种客观的“恶果”我们在今天还没有看到。还有人说早恋是资产阶级思想,“但马克思谈恋爱的时间也并不比今天的中学生晚,教育者喜欢强调历史背景不同,却忽视了最最龙要的一点。马克思是人,80年代的中学生也是人!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