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人800字

2024-06-18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沈从文是谁?”我问爸爸。“沈从文是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人,他是活跃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家,和巴金、鲁迅、老舍齐名,他的文学地位迄今还在冉冉上升”,爸爸回答。我似懂非懂。我有幸得到一张“名家经典名师讲坛系列公益讲座”的入场券。来自苏州的语文特级教师张学青老师将给我们评论沈从文。我和爸爸兴高采烈地乘坐公交车来到了讲座现场——萧山图书馆湘湖讲堂。讲堂内密密麻麻坐满了人,大多数是和我年龄相仿的小学生。看来大家都对这场讲座充满了期待。

我看到大屏幕上正在放映一部根据沈从文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边城》,很遗憾我们来晚了,没能看完整。讲座很快开始了。张老师是从江苏吴江千里迢迢赶坐车来为我们讲座的,真不容易!张老师讲得抑扬顿挫,不停地用手比划,很投入。

她首先简单地介绍了沈从文传奇的一生:他出生在湘西凤凰县,15岁小学毕业后,加入了当地的部队,22岁开始发表作品,之后,竟然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真是不可思议。渐渐地,我对沈从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沈老师告诉我们,阅读沈从文的文章要注意三点:关注作品中的人性美、注意文章的组织技巧、注意作品的语言。沈从文尊重每一个人。在他眼里,并没有绝对的坏人。他描写的都是普通人,而且,他写作的技巧和我们截然不同。我们都喜欢围绕一个中心思想,一层一层提高,主旨明确,不容易偏题,但总觉得缺少一点什么。沈从文则不同,他描写这个人的优点,但也会穿插写一些这个人的不足。读他的文章就像是在爬一座座小山坡。

我觉得这样写更生动、更真实。沈从文写景也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他总是用很多动词。在《箱子岩》里,沈从文是这样描写晴朗天气的:“停泊崖下的小渔船,烧湿柴煮饭,炊烟受湿,平贴水面,绿头水凫三只五只,排阵掠水飞去,消失在微茫烟波里”。在这段话中,沈从文一连用了“停泊”、“烧湿”、“平贴”、“掠”、“消失”等动词,这幅画面仿佛一下子浮现在我们眼前。著名作家贾平凹也说过:“语言中多用动词……语言就有了场感。”讲座结束了,会场上顿时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看来大家一定都受益匪浅。我迫不及待地买了一本《小学生沈从文读本》,准备回家仔细研究。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