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江阴名人的步伐前进1800字

2024-06-01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沿着江阴名人的步伐前进  
  1586年,一个孩子在江阴出生,他就是日后成为日后名贯中国大江南北的旅行家——徐霞客。  
  徐霞客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  
  徐霞客这种精神就值得我们学习。一个人从小就应该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并且要向理想不断努力,不断奋斗,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许多成功的名人都说过,理想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  
  文明中外的大画家徐悲鸿就是一个形象生动的例子:徐悲鸿生活的那个年代,中国十分落后。徐悲鸿来到巴黎学画时,遭到了外国人的嘲笑和讥讽。他立下壮志,要用子的努力成果向外国人证明中国人并不是他们眼里那么得一无是处,最终,凭着这份信念和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震惊中外的大画家。我们现在真是人生最美好的黄金时间,我们应该早早在心中立下志向,并且付之于努力,想自己的理想前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  
  “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象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激动,决心去远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就离开了家乡。这一年,他二十二岁。从此,直到五十六岁逝世,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徐霞客在完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见的边疆地区。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徐霞客二十八岁那年,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结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以自己的机智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徐霞客的事例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努力还是最重要的。有了理想,就应该付之于百分之百的努力,面对困难,我们就应该努力去克服它。只有以这种水滴石穿、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在这条崎岖的人生道路上开辟出一条捷径。  
  还有一位江阴名人也是如此,他就是刘氏三兄弟之一—刘天华。  
  刘天华1909年考入常州中学,业余参加学校军乐队,学吹号及军笛1915年父亲逝世,自己又失业,患病,仍自学二胡,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第二年被江苏省立五中聘为音乐教员,并在该校组织了丝竹部和军乐部两支乐队,在这段期间,他专心于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向沈肇洲学习崇明派琵琶。甚至利用暑期跑到河南向高人学习古琴,沿途还一路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处民间音乐。》便是此时创作。自1922年起,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在任教之间,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另外,他常将街头卖唱艺人请入家中记录他们演唱、演奏的曲谱并给予报酬,留下《佛曲谱》和《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不幸染上猩红热,而去世。他就是用如此的精神,成为了江阴的骄傲。  
  徐霞客用自己的大半生时间为我们写成了《徐霞客游记》,弥补了中国人在地理方面的空白,我们也应该向徐霞客学习,现在好好学习,将来用所学到的知识来回报祖国。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