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信仰1500字

2024-06-0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在悠长的历史中,思想可谓“百家争鸣”。自古以来,无论文人,无论豪杰,便将爱国推为高尚,文天祥有言: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更有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抗日战争以来,更是形成系统化的爱国主义年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等等,竟相驰骋于中华大地,每时每刻影响和支撑着我们的生活,爱国主义,历经时间长河的洗刷,最终成为一个民族永恒的坚守与追求。

1935年12月9日,伟大的“一二•九”运动,在北京拉开帷幕,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高潮。时的青年,一切以国家为重,一切以民族为重,拥有一颗充满激情的心,。清华大学 、燕京大学等城外学生被军警阻拦,在西直门同军警发生冲突。城内一两千名学生冲破军警的阻拦,汇集到新华门前。他们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他们高呼“为祖国自由而斗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收复东北失地!”“打倒汉奸卖国贼!”“武装保卫华北!”等口号,表达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呼声。他们信仰着祖国,信仰着人民的力量。信仰国家,是一切爱国主义行为的前提。信仰,如明灯一样,点亮生命的征程。信仰,如指南一样,给予前行的方向。信仰,如阶石一样,垫起成功的高度。

然而,当今世界,我们如同身在一个核反应一般的能量集聚堆,一切事物都在迅速发展和改变。然而,在这其中,我们接受了许多不该接受的,也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其中,对于如同我们一样的当代大学生来说,缺失信仰是一种最大的丢失,是一种最令人痛心的丢失。

大学生,是知识与素质的结合体,,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是国家力量的代名词,是脊梁,抑是精髓。大学生作为中国青年,起着祖国十几亿人民中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因此,大学生信仰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问题。然事物常常事与愿违。据最近“大学生有无信仰的选择”调查表明,有明确信信仰的学生仅占被调查全体的

36。8%;没有明确信信仰的学生仅占被调查全体的24。5%;说不清是否有信仰的学生占了38。7%。这一组数据,大概值得我们重视,作为当代大学生,难道不该思考何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吗?

时代的条件确实会深深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从大的方面来说,市场经济冲击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者的比例明显上升。关乎利益,关乎金钱,并没有了原则,没有了尺度的限制。从个人来说,功利欲望,从众心理充斥人心,信仰成了口号。更有甚者,迷失信仰。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是以往的信仰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存在问题。我们所接受的仅仅是单纯的理论教育,过于呆板过于生硬。没有为爱国付出行动。爱国不该停留在口头上,爱国,不是吹嘘,不是想象,要明确落实,用强大的信仰支柱,撑起我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大学生,是祖国未来,要为一切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付出实践。

信仰,是人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与持有。信仰缺失已经威胁爱国主义教育的贯彻,要保持永恒的爱国主义的激情,就该坚持对国家信仰的追求。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树立爱国信仰的追求,将信仰作为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精神深深植入心中,把握人生目标,信仰是一种保障,它会带你去成功的彼岸。

伟大的“一二•九”运动告诉我们,生命不在于长短,在于其过程的意义所在。年轻就该有奋斗,年轻就该有追求。信仰,是一个人的追求,是一个目标,更是一种理念,让你找到自我,让你在最困难的关头挖掘最强的潜力。

也许,我们这一代不需要浴血奋战;

也许,我们这一代不需要挨冻受饿‘

也许,我们这一代不需要义愤填膺游行示威;

但我们仍然要有一颗饱满而又坚韧的心,相信国家的力量,人民的力量。

昨日,大学生为“祖国的自由而奋斗”,今日,大学生为“祖国更强大”而坚定信念。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