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是中国开年的第一件政治大事。开完两会,各项工作也就陆续全面展开。改革开放以来,两会已成为体现中国政治生活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国际社会对于两会的关注度在升温。两会正从国内大事向国际大事转变,是增强中国对外传播能力的珍贵资源。
固然,两会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是中国国力增强和政治生活制度化的直接结果,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认知定式,再加上一些媒体的简单化报告,两会并没有摆脱“形式大于内容”的形象,其对中国政治运行的影响,在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没有充分客观展示出来。如此一来,削弱这种制度设计在国际社会上的知晓度和认同度,也没有充分反映中国政治的发展成就和制度活力。
要做好两会的国际传播,首先要从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两会的地位。定期化、制度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成熟水平的基本标准。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主权原则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形式,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二者成为了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构件,也浸染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向国际社会介绍两会,不仅是展示中国政治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也是在传播中国人的常态政治生活。
内容是传播的核心。两会的参与广泛、议程丰富、内容多样、会期集中,有利于国际传播。除了国外媒体外,国内媒体也越来越重视对外的报道,并且国家为了扩大国际传播做了许多的推动工作。尽管两会始终是中国人自己的会议,也应该树立国际传播上的自觉。现在采用的主要方式包括将大会重要文件翻译成英文,邀请在京的各国使馆和国际组织代表参会旁听、不断开放外国记者的采访等。这些方式带有较强的宣传色彩,有主动性,但效果很难评估掌控。
因此,除了要继续提高两会的开放性外,还应该着力发挥两会作为民意表达机构的传播优势,为代表委员提供发表意见、展示民主素质的更多机会和平台;合理提高国际关切在两会议程设置中的比重,为国际传播创造话题,引领热点。有个人魅力、话题热点,才能获得更多关注,自发地产生传播效应。
形式是传播的载体。两会,顾名思义就是以开会为主的活动。这些会议是中国最高层次的民主会议,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有效的传播,打破政治会议单调乏味的认知定式。比如,增加大会直播的场次、开放各代表团的讨论会议,利用网络增加代表委员与公众的互动交流,也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做法,开设专门的直播频道。让会议越有参与感,才越能吸引关注,扩大传播效果。
国际传播要依靠翻译作为媒介。中国的政治话语自成体系,要转化成国际社会熟悉的表达方式,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因此,要更加重视两会期间重要文件的对外翻译。从传播的角度,赋予译者必要的自主性,使其能在尊重文本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各语言地区受众的习惯,进行语言的再创作,既能让对方逐步了解熟悉中国的话语方式,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政治的主旨精神。也要丰富各种文件翻译文本的表现形式,比如增加内容摘要、数据图表,改进印刷样式等。
一个大国的国际形象,核心是国内政治的吸引力。两会应该在中国对外传播能力提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你可能也喜欢:
我眼中的“两会”
2017年地方两会发言稿
2017年关于两会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