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大师1600字

2024-12-2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有人说,诺大一个中国什么都有,就是缺少大师。中国早已没有了大师,甚至“大师已死”的说法甚嚣尘上,似乎大师像珍稀动物那般,在某一个消无声息的时刻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其实这毋宁说又是一次对于中国教育的批判和自责。

几十年来,我们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上高度自信大加自我赞赏,却在文化教育上始终不敢理直气壮。这是对自我的否定和不信任。就像一个内心自卑的人靠锻炼肌肉来炫耀自己的强大一样。

中国真的没有大师了?且不说所有绝对化的命题都有被怀疑的可能。按照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规律,大师也是不可能凭空消失的。在专职愚昧的封建时代,我们都有耳熟能详影响深远令人敬仰的大师,如今开放文明的现代社会却戕害了所有的大师们?我不相信。那么,为什么大家感受不到大师的光芒存在呢?大师们都宅起来了?

首先肯定的是,一定还有大师,不管你看或不看,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不管你认可不认可,他就在那里。但是你选择了不看和熟视无睹。很多人物,在那个困乏落后没有精神食粮的时代,在那个格外需要大师的时代,被幸运的奉为了大师。因为分外需要,所以格外尊敬。而现在是一个人人可以掌握知识,人人可以成为人才的时代,大家开始注重发展自身。个体与大师的差距缩小了,大师的高度也就相对降低了。同时随着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大批的优秀的值得尊敬的人才,但是因为这个基数实在太大了,大师也就不再那么“大”了。况且知识的传播途径变的越来越广泛而快速,知识的崇敬感和敬畏感本身就在降低,大师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神秘感。

其次,这与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关。在这个越来越自我、越来越独立的社会里,大家一切以自己的利益和认知为前提,却忘记了去欣赏去认可别人也是一种美德。总觉得自己也不差,别人也没什么了不起,大家都只是各有所长而已。甚至很多人抱着一种不轻易相信任何事情的态度与人相处,尽量争取平等的姿态。当高傲开始抬头,谦卑灰溜溜地走了,大家都无来由的觉得自己崇高,有一种建立在虚妄基础上的优越感,即便是大师,也不大情愿承认他。

再者,金钱至上的社会价值观选择直接导致了大师的贬值。不管是我们还是大师都在以金钱作为自己为人做事的目的,作为自己奋斗的终极追求,作为一种社会地位的体现。我们的欣赏自然就奉献给了那些一夜之间腰缠万贯的商人和搔首弄姿花枝招展的明星们。因为他们是时尚、尊贵、奢侈的代名词。而同样的,大师们也失去了自己独立的不被时代左右的崇高的人格,失去了做学问的单纯和道德的坚守。当下,造假论文,蓄意抄袭,各种层出不穷的负面事件也使得大家对这个社会的学术和学者产生了不信任感。甚至有人说专家们说的都是错的,所谓的权威不再权威,真是莫大的讽刺。

一个人潜心做学问是孤独的,对这个时代的严肃思考是有风险的,说真话反对的话是会惹麻烦的。在这样的情势下,怎么会出现耐得住寂寞,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始终坚守人格个性鲜明的大师呢?

最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评价标准不同。当下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破败不堪保守落后的旧中国了,是工业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精细化迫切需要的是那些在某一方面具有专长的特殊的专门的技能型人才,而不是以前的那些知天晓地学贯中西纵横捭阖的大师们了。社会需要人才的批量化出现和快速成长,所以,专家这个词火了,大师就寂寞了。

大师不是喊出来的,越是着急越是渴求越是难产。有些人说我们没有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真是寒碜。可是如果我们真的足够自信和优秀,又何需用一个奖项来证明呢?奖项都是浮云,真理才是王道。况且诺奖早已声名狼藉本就为人们所诟病,我们可以没有诺贝尔奖,但是不能没有社会正义的坚守着,文化传统的的传承者,道德标准的捍卫者。

不是没有大师,是没有了欣赏和尊敬大师的耐心;不是没有大师,是大师越来越让人失望越来越自毁长城;不是没有大师,而是我们都进步了都可以在某一方面充当大师了;不是没有大师,而是大师和我们一样,还在艰辛的成长。

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应该是多元而包容的,是感性而温暖的,也是理性而坚定的。也许,等一切在不需要再怀疑再证明再追问的时候,大师就存活了,大师始终会在我们心中。

我们不能没有大师,因为大师是一个社会的念想,是一个时代的信仰。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